传统上称为请期,是古代婚礼六礼之一,意为男方择定婚期后,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与女方商议并征得同意。古礼多用“雁”为礼,后世多以红笺、礼帖代之,部分地区也称作送日子、看日子、通日、送好等。其核心是“择吉—告知—获允”。
二、通行流程与关键文书
要好:由媒人先向女方讨取生辰八字(俗称“要年命”),多选在双月双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进行,女方回以写明“坤命×相×月×日×时生人”的红纸条。
看好:男方据此请人择吉月、吉日与时辰,并推算喜神方位、迎送亲人的属相忌讳,通常会准备两个备选日(上半月与下半月各一)以便女方避忌。
送好:将所择吉日与时辰写成迎娶帖/婚书(有的地方附“上头帖”等),连同聘礼一并送往女家,女家回帖或回礼表示允诺。
礼书常见内容:写明行嫁月、吉日良辰、喜神方位、迎送亲属相忌等;不少地方还讲究所送之日亦取双日,并避开女方生理期。
以上为多地通行做法,细节随地而异。
三、择日要点与避忌
属相与利月:民间常用“行嫁月”口诀来选大致月份,如“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再在该月内择具体吉日与时辰。
黄道吉凶:旧历以“建、满、平、收、除、危、定、执、成、开、破、闭”十二字判日,口诀多为“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避破不相当”,择“黄道吉日”为佳。
亲族属相忌:常按口传歌诀避开与新人或迎送亲人的属相相冲之日,以免冲犯。
避开经期:传统多会避开女方月经期;现代多以医学与双方便利为先,尊重但不必迷信。
现代取向:不少新人也会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法定节假日或七夕等作为吉日,兼顾传统与实际。
以上择日规则属民俗参考,实际以双方意愿与现实条件为先。
四、时间安排与礼数细节
送日子的时机:常见做法是在订婚后、婚礼前数月进行;不少地区会提前约四十天通知女方,便于筹备嫁妆与回礼。
当天时点:不少地方偏好上午或双日送达,取“顺、吉”之意。
人员与礼节:多由媒人或双方长辈/至亲持帖前往,着装端庄;礼数上常随帖附聘礼(如首饰、布料、礼饼等),女家多以喜饼分送亲友告知婚期。
文书与回执:有的地方要求“复书同意”或回帖,以示女方允诺;也有地区在送彩礼时一并确认日期。
通知范围:除正式帖文外,部分地区会同步告知亲友“望四日”或抬嫁妆等安排,便于整体筹备。
以上做法在各地有差异,按当地规矩与双方便利协商执行即可。
五、地域差异与现代简化
名称与步骤差异:如山东一带流行的“要好—看好—送好”,以及通日、下婆帖、查日子、送娶牌等称谓,流程与文书名称各有差别。
时间规定差异:部分地区对送日子有固定月限或“必于娶前四十天的双月行之”等要求,也有地区更为灵活。
现代实践:在法律与公序良俗框架下,许多新人将请期与登记结婚、订婚仪式合并简化,或直接由双方家庭协商确定日期,保留必要的礼节与告知程序即可。
合法与尊重:无论遵循何种礼俗,均应以双方自愿、尊重女方意见、不涉迷信伤害为前提。
不同地区规矩不一,按当地习惯与家庭协商办理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