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其物候特征围绕“万物收藏”展开,主要通过三候(古代将节气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每候五天)展现季节转换的细节:
一候:水始冰
气温明显下降,北方偏冷地区的水体开始凝结成薄冰。此时水面初凝,冰层较薄且未完全坚固,是冬季来临的早期信号。例如,华北、东北等地的河流、湖泊边缘常率先出现细碎的冰晶,标志着水体从液态向固态的转变。
二候:地始冻
随着气温持续降低,地表温度降至零度以下,土壤中的水分结冰,导致土地逐渐冻结、龟裂。这一过程是土地从秋季的松软状态向冬季的坚硬状态过渡的关键标志,常见于北方农田及郊外空旷地带,意味着大地开始进入“休眠期”。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如车螯等贝类)。立冬后,野鸡等陆地鸟类因寒冷减少活动,而海边或水域的大蛤因外壳颜色、纹理与野鸡相似,被古人误认为“雉变成了蜃”。实际上,这是鸟类迁徙或隐藏栖息地、贝类活跃度提升的自然现象,反映了立冬后动物活动规律的变化。
这些物候现象不仅体现了立冬时节气温下降、万物收敛的特点,也蕴含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