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有句老话:“过了廿四,天天都是年”。从小年(腊月二十四)起进入年节节奏,清扫、备年货、祀灶、团年,直至正月十五元宵方算落幕。城市禁燃后,许多“爆竹迎新”的旧俗转为更环保的灯光、花市与民俗展演,年味从“烟火气”转向“文化味”。
小年与祀灶扫尘
腊月二十三“祀灶”(又称“送灶”“辞灶”):在灶神像前敬香,供以饴糖、糯米团,并在灶神嘴上涂蜜、塞团,寓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随后将旧像焚化送神上天。如今城市里因燃气烹饪普及,此俗在中心城区已较少见。祀灶后便开始扫尘,除旧布新,扫尘活动一般持续到除夕。
除夕与年夜饭
年夜饭讲究“团圆”与“年年有余”,不少家庭仍保留“四盘二碗”的讲究:如红烧鱼(有头有尾,正月十五后方可食用)、豆腐条烧鸡、炒节节高(冬笋)、炒青菜;二碗多为牛肉炒粉、炒年糕,寓意延年、升迁与吉祥。饭后合家“熬年”(守岁),旧时围火而坐,夜深每人吃一碗糊羹,随后“封财门”;初一再“开财门”。如今城区禁燃,封、开财门多以电子鞭炮或不放炮替代。大年初一南昌不少家庭会吃素(“吃年斋/报母斋”),以示虔敬与清净。
拜年与礼俗日程
拜年有固定次序与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儿、女婿回门;初三、初四走“姑娘”——姑姑等亲戚)。走亲访友俗称“换茶”,实为“换财”,以点心糖果相往来,寓意新年财运亨通。城市里多改为 *** 、视频拜年或到商圈、街区年俗活动“团聚”。
正月里的节俗
正月初七俗称“上七大似年”:传说为女娲造人之日,南昌人常吃糊羹(亦称“七宝糊羹”,以七样蔬菜煮成),不少商铺会选择这天开门营业,寓意新年“人日”纳福、开工大吉。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观灯、舞龙舞狮、猜灯谜、看舞龙舞狮,南昌人常说“过了元宵罢了灯”,至此春节系列活动圆满收尾。
仍在延续的年味亮点
非遗年味:南昌“板凳龙”(又称“梅烛灯”)由数百条板凳相连,绵延近千米,在新建区石岗镇等地热闹迎春;“城南龙灯”传承已逾700年,是南昌民俗代表之一。节日期间,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等历史文化街区常推出国潮演艺、灯市、祈福等活动,传统与潮流交织,成为南昌人过年“打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