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100天有什么讲究 什么是做七

admin

百日祭是传统丧葬习俗中重要的例祭日,又称“百期”“过百日”,旨在纪念逝者去世之一百天,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送别。其主要讲究如下:

1. 核心仪式:叫饭与敬百日

仪式通常从“叫饭”开始:孝子孝女会准备一桌酒菜(含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将亡灵“召请”回家中接受香火,象征与逝者“共进最后一餐”;午后或傍晚,后辈子孙及亲友携带香纸、纸钱前往墓地或灵堂焚烧,称为“敬百日”,完成对逝者的正式祭奠。

老人去世100天有什么讲究 什么是做七

2. 祭品与焚烧习俗

祭品需遵循传统规范:以逝者生前喜欢的食物(如水果、糕点、菜肴)为主,数量多为单数(如三果、五糕),寓意“阳刚”;部分地区会焚烧纸扎(如“摇钱树”“纸衣”“纸房”),象征为逝者送去财富与舒适的生活条件(如福建的“油衣”“油鞋”、广东的放鞭炮驱邪)。

3. 禁忌与行为规范

百日祭前,孝子孝女需遵守严格禁忌:不宴请宾客、不饮酒作乐、不剃头、不洗澡、不换衣服,以示对逝者的尊重;百日祭后,方可脱去孝服或换轻孝,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4. 参与人员

普通亲戚通常不出席百日祭,但直系亲属及近亲晚辈(如侄儿、外甥女、已出嫁的女儿)必须前往,体现家族对逝者的重视。

二、什么是“做七”

做七是旧时汉族及部分地区的传统丧葬风俗,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七七”,指人去世后(或出殡后),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祀仪式,直至第七个七天(七七)结束,旨在超度亡灵、安抚其灵魂。

1. 起源与核心观念

做七习俗融合了佛教与道教思想:佛教认为,人死后“中阴身”(如童子形的灵魂)需以七天为一期寻求生缘,七七四十九天内必入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因此需逢七超度;道教则强调“七魄”散尽需七七四十九天,超度可助亡灵脱离苦海。

2. 主要仪式环节

头七:去世后第七天,仪式较隆重,需延请僧道诵经、焚化纸钱(部分地区有“呼七日”习俗,如宁德孝男孝女跪门口呼叫逝者回来);

三七:又称“女儿旬”,由出嫁女儿偕女婿备办丰盛祭品,部分地区请戏班演孝道戏(如《目连救母》);

五七:七七中最重要的一环,仪式最隆重(如漳平的“填还”仪式报答养育之恩、闽南的“查某孙旬”由孙女致祭),部分地区有“望乡台”(放置逝者衣衫与伞,让逝者眺望阳间)、“喊五更”(五更时分子女开大门向西喊逝者名字)等习俗;

七七(断七):四十九天结束,标志丧期完结,需请道士做道场“保太平”,子女脱去孝服,恢复正常生活。

3.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做七习俗略有不同:福建停柩期间做七,移风易俗后移至下葬后;浙江一带“五七”由女婿主持;部分地区“撞七”禁忌(如做四七逢初七、十七、廿七,孝眷需寄居他处)。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