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 *** 尔自治区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及巴里坤、木垒等哈萨克自治县,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为核心特征,其风俗涵盖饮食、服饰、居住、节日、人生礼仪等多个维度,充分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
一、饮食风俗:游牧生活的“移动厨房”
哈萨克族的饮食以“取自牲畜、便于携带”为原则,肉食与奶制品是核心,面食为辅助。
肉食:以绵羊肉、山羊肉为主,马肉、骆驼肉为珍贵食材(马肉被视为“肉中上品”,尊贵客人需用2岁左右额带白点的青马驹招待)。常见做法有手抓肉(连骨羊肉加盐煮熟,用手抓食)、烤肉(野外或待客时用火烤制)、熏肉(深秋宰杀牲畜,用盐、野葱熏制,便于冬季保存)、马肠子(将马肉灌入马肠,风干后食用)。
奶制品:哈萨克族有“奶是哈萨克的粮食”的谚语,奶制品种类丰富,包括酥油(用牛奶/羊奶制成,储于羊胃中)、奶疙瘩(发酵奶制成,耐嚼)、奶皮子(牛奶煮沸后表面凝结的薄膜)、马奶酒(新鲜马奶发酵制成,微酸解乏,有药用价值)。
面食:受定居生活影响,面食逐渐多样化,主要有馕(发酵面团烤制,圆形,是传统主食)、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菱形,节庆时食用)、那仁(羊肉块盖在面条上,手抓食用)、抓饭(米、油、肉、胡萝卜混合煮制)。
饮食礼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对客人不分相识与否均竭诚招待,更高礼节是宰杀毛色身黄头白的活羊。进餐时,主人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需割下右颊肉放在盘中(表示接受敬意),再割一只羊耳给座中最小的孩子(表示关爱),最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否则视为失礼。
二、服饰风俗:草原文化的“流动符号”
哈萨克族服饰以“适应游牧、美观实用”为设计原则,男女服饰差异明显,且融合了古代部落(如乌孙、乃蛮)的文化元素,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男子服饰: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衣领刺绣彩色图案),外套西式背心或布面/毛皮大衣(冬季用羊皮、狼皮 *** ,大裆裤便于骑马),腰束皮带(上系小刀,用于切割食物)。帽子分冬春(狐狸皮/羊羔皮 *** 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耳扇、后面有长尾扇,防风雪)、夏秋(羊羔毛白毡帽,翻边用黑平绒,防雨防暑)两种。
女子服饰:多姿多彩,喜用白、红、绿、淡蓝等鲜艳颜色的绸缎、花布 *** 连衣裙(年轻姑娘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冬季外罩棉衣)。头饰是女子服饰的重点:未出嫁的姑娘戴三角形/方形头巾(夏天)或绒布硬壳圆顶帽(冬天,帽顶饰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新娘戴尖顶帽(有绣花、金银珠宝装饰,前方垂串珠);有孩子后改戴披巾。
三、居住风俗:游牧迁徙的“移动家园”
哈萨克族的传统居住场所是毡房(又称“蒙古包”,但形制略有不同),以“便于拆卸、适应游牧”为核心设计。
毡房结构:用横竖交错的木栅围成圆形围墙,木栅上拴几十根直杆(另一端插入顶圈眼孔),外面绑扎毛毡(用绳系牢),顶部有天窗(用于通风、采光)。门帘用毛毡 *** ,房内正对天窗的位置是火塘(用于取暖、做饭),上方是主人的床和箱柜,箱柜前是待客区;进门右侧储放食物和炊具,左侧放置马具和其他物品。
居住习惯: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冬窝子(冬季住所,选避风、向阳、有水源的地方,多用土块或干打垒建造,旁建圆顶仓房储存冬宰肉)、夏窝子(夏季住所,选高山草原,通风凉爽)是固定的季节性住所;春秋两季则频繁迁徙,寻找新鲜草场。现在,随着定居政策的推进,部分哈萨克族牧民转向“定居+放牧”模式,住上了砖木结构的现代住房,但仍保留毡房作为夏季避暑或迁移的临时住所。
四、节日风俗:游牧文化的“时间节点”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融合了游牧传统与教信仰,主要有纳吾热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三大节日。
纳吾热孜节(“年头”或“元旦”):在农历春分(公历3月20日左右),寓意“辞旧迎新”。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做纳吾热孜粥(用小麦、小米、大米、盐、肉、酸奶疙瘩、红枣7种食材煮制,象征丰收与吉祥),走家串户吃粥、唱《纳吾热孜歌》(表达美好祝愿),并互赠祝福。11月冬宰的牲畜头会存放至献给老人,老人会祝福“牲畜满园、奶香满园”。
肉孜节(开斋节):教斋月(封斋30天)结束后举行,为期3天。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新衣,晚辈向长辈拜节,家家户户准备油炸食品(如包尔沙克、油饼),走亲串邻,还举行叼羊、姑娘追等传统体育活动。
古尔邦节(宰牲节):肉孜节后70天举行,核心是“献牲”(宰杀牲畜,纪念先知易卜拉欣的忠诚)。宰牲时,传统习俗“不帮羊腿”(认为帮了腿,牲畜无法行走,上不了天堂)。宰牲后,肉分成三份:自食、馈赠亲友、施舍穷人。节日期间,男女穿节日盛装,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活动,晚上欢聚一堂,唱歌跳舞。
五、人生礼仪:生命历程的“文化印记”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贯穿“尊重生命、延续传统”的理念,主要有婚礼、诞生礼、葬礼等。
婚礼:哈萨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需隔七代以上)。婚礼仪式融合了“女方家对歌”“男方家迎亲”等环节:女方家举行“对歌”(阿肯弹唱,祝福新人),新娘唱“哭别歌”(表达对家人的不舍),陪伴姑娘唱“劝嫁歌”;男方家举行“迎亲仪式”(司仪唱“开场歌”,婆婆抛撒奶疙瘩、糖果,象征分享喜悦),最后由小伙子唱“揭面纱歌”,新郎用树枝挑起新娘的面纱。新娘到男方家后,婆婆将酥油丢入火中燃烧,新娘烤手,表示“从此与家人像火一样亲热”。
诞生礼与摇篮礼:婴儿出生后,举行“诞生礼”(宰羊庆祝,邀请亲友),给孩子取名(多用祖先名字或吉祥词汇);出生40天后举行“摇篮礼”(将婴儿放入摇篮,亲友赠送礼物,如银镯、布偶),寓意孩子健康成长。
葬礼:哈萨克族信奉教,葬礼按教规举行(土葬、白布缠身)。年长者或威望高的人葬后一周年,要宰杀死者生前的乘马,将马头放在树上或高崖上(表示敬重),并举行赛马、摔跤、阿肯弹唱等活动,悼念逝者。
六、其他风俗:草原精神的“生动体现”
待客之道:哈萨克族有“客人是派来的使者”的说法,对客人极其热情。除了拿出更好的食物(如手抓肉、马奶酒),还会为客人准备专用餐具(避免混用),客人离开时,主人会赠送马奶酒或奶制品(作为纪念)。
禁忌: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不吃猪肉、狗肉、驴肉(认为这些肉不洁);禁食动物血、自死动物(认为不吉利);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尊重老人);不准用手乱摸食物(不卫生);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认为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上(不吉利)。
叼羊与姑娘追:是哈萨克族更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叼羊:主持人祈祷后,宰杀山羊,骑手们争夺山羊(目标是叼着羊冲出人群,到达指定地点),获胜者会受到大家的赞扬;姑娘追:一方选派姑娘,另一方选派小伙子,骑马同去指定地点(途中小伙子可调情求爱),到达后小伙子返回,姑娘尾追(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意,会用马鞭轻轻抽打;若无意,则用力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