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源自古人“雨生百谷”的农耕经验,核心内涵是降水增多、利于谷物生长,同时伴随气温显著回升、季节过渡特征明显。
1. 气温:回升加快,春将尽夏将至
谷雨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南方地区(如华南、江南)日平均气温普遍升至20℃22℃以上,部分区域(如华南东部)甚至会出现30℃以上的高温,初具夏季的炎热感;北方地区(如华北、西北)气温也逐渐摆脱春季的凉意,但仍需警惕冷空气“余威”——45月冷空气南下虽减少,但偶尔会影响北方,造成气温小幅波动。
2. 降水:明显增多,南北方差异显著
谷雨是降水增多的关键节点,其特点可概括为“南多北少、南涝北旱”:
南方地区:进入明显多雨期,尤其是华南一带,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频繁,易形成持续性强降水(如广西的“前汛期”通常始于谷雨前后),部分区域24小时降雨量可达300400毫米以上,需防范暴雨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江南地区则迎来之一场大雨,对水稻插秧、玉米/棉花幼苗生长极为有利。
北方地区:降水仍相对较少,秦岭淮河以北(如华北、西北)春雨急剧减少,常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西北高原山地更是处于干旱季节,降水量仅520毫米,需依赖灌溉保障农业生产。
3.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强对流与干旱并存
强对流天气:48月是全国强对流天气的高峰期,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易出现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如华南的强对流天气逐渐增多),需加强防范。
大风与沙尘:北方地区(如华北、西北)因气温回升快、土壤干燥疏松,加上锋面气旋活跃,大风、沙尘天气较为常见(如1993年、1995年谷雨期间的强沙尘暴),对农业、交通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春旱:淮河流域是江南春雨与北方春旱的过渡区域,从秦岭淮河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农田易出现干旱,需通过节水灌溉、人工增雨等措施缓解。
4. 农业气候意义:“雨生百谷”的关键期
谷雨时节是庄稼生长的更佳时期:冬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需充足雨水促进授粉;春播作物(玉米、棉花、水稻)处于幼苗期,需雨水扎根生长;此时降水是否充沛,直接影响全年粮食产量,故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下秧,大致无妨”的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