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端午是当日回娘家吗

admin

躲端午是中国旧时流传于北方的端午节传统习俗,别称“躲午”“躲端五”,其核心内容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这一习俗的形成与古人对五月、五月初五的“恶月”“恶日”认知有关——古人认为五月阳气极盛、阴气滋生,五月初五更是“恶日”,易生灾祸,因此需通过让女儿回归娘家的方式躲避灾异,祈求安康。

习俗的历史脉络与文献支撑

躲端午的习俗可追溯至宋代甚至更早。陆游《丰岁》诗中“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宋代端午节接女儿回娘家的热闹场景;《嘉靖隆庆志》明确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滦州志》亦提到“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这些史料均印证了该习俗的历史渊源。

躲端午是当日回娘家吗

“当日回娘家”的具体实践

在传统习俗中,躲端午的执行时间为端午节当日(农历五月初五)。出嫁的女儿需在这一天回到娘家,与父母及家人团聚,享受亲情时光。部分地区还有“带礼回门”的讲究,如携带粽子、酒肉、蒲扇等礼物,既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习俗的文化内涵

躲端午不仅是“回娘家”的简单行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其一,体现了古人对亲情的重视,通过节日团聚强化家庭纽带;其二,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通过习俗规避“恶月”“恶日”的不利影响;其三,部分地区将躲端午与“女儿节”结合,融入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让出嫁女有机会回归娘家,享受属于自己的节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