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admin

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赋予传统重阳以尊老、敬老的新内涵。

201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使“敬老节”由民俗倡导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的正式节日称谓。

称“敬老”的文化缘由

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易经》以“九”为阳数、为“极数”,九月初九为“重九”“重阳”。“九九”与“久久”谐音,且“九”为数字中更大者,寓意长久、长寿,天然寄托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重阳的节俗本就含有祝寿延年的意涵。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记载;至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亦言“九为阳数……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尊老祝寿的观念与节日相连结。

随着时代变迁,重阳的节俗重心由早期的避邪禳灾(如登高、佩茱萸)逐步转向延年益寿与敬老孝亲,菊花等象征长寿的意象地位上升,推动了节日与敬老价值的深度融合。

国际对照

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1991年起将每年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各国亦常设本国的老人节或敬老日,日期不一,体现对老龄群体的共同关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