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admin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其雏形与先秦时期的五月节气习俗、图腾祭祀及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一、先秦:端午习俗的萌芽阶段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五月五日已被视为特殊日期。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五月五日已有“蓄兰为沐浴”的习俗,人们通过采集兰草煎汤沐浴,以祛除夏季湿热带来的疫病。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百越地区(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已有在五月五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传统,这是龙舟竞渡习俗的早期形态。

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二、战国:纪念屈原传说的融入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主张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悼念他,纷纷划船打捞其遗体,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防鱼群啃食其身体。这些行为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核心习俗——赛龙舟与吃粽子,屈原也成为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纪念人物。

三、秦汉至魏晋:习俗的融合与定型

秦代统一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端午习俗逐渐融合。汉代时,端午已盛行于长江两岸,主要活动仍以避恶为主,如挂艾草、饮雄黄酒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们更重视端午的“辟兵缯”(用五色丝线 *** 饰品以避邪)等习俗,同时“纪念屈原”的说法逐渐成为主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综上,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五月节气习俗与图腾祭祀,至战国时期融入纪念屈原的传说,秦汉以后逐渐融合南北风俗并定型为传统节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