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特色小吃:炕炕馍

admin

安康特色小吃:炕炕馍——藏在芝麻香里的乡愁记忆

炕炕馍是陕西安康(尤其是汉阴县)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小吃,以“酥脆掉渣、芝麻飘香、咸香适中”的风味著称,是当地人刻在骨子里的家乡味道。其名称源于“炕制”的烹饪方式(用炭火或铁鏊烘烤),又有“扛炕馍”的旧称(意为便于携带的干粮),承载着安康人祖祖辈辈的生活记忆。

一、历史溯源:从充饥干粮到文化符号

安康特色小吃:炕炕馍

炕炕馍的起源与安康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古时陕南(安康)地处秦巴山区,交通闭塞,百姓出行需翻山越岭,普通食物难以长时间保存。为解决这一问题,民间创造出“炕炕馍”——将面粉与芝麻、盐等混合,经烘烤制成水分极低的饼状,既能充饥又能携带。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炕炕馍从“果腹之物”升级为“风味小吃”,甚至成为走亲访友的礼品(寓意“日子红火、多子多福”)。2018年,汉阴炕炕馍 *** 技艺入选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安康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 *** 工艺:传统技艺的“酥脆密码”

炕炕馍的独特口感源于严格的传统工艺,每一步都藏着匠人的智慧:

1. 原料选择:以当地优质中筋面粉为基底(筋度适中,保证韧性),搭配汉江沿岸产的新芝麻(白芝麻提香、黑芝麻增色),辅以菜籽油、盐或糖(根据口味调整)。

2. 油酥 *** :将菜籽油、猪油、碱、五香料等与面粉混合炒制,制成“油酥”。油酥是炕炕馍“外酥内韧”的关键——揉进面团后,能让饼坯在烘烤时形成多层结构。

3. 面团发酵:用老面(甜酒酿子或陈面)发酵,揉至“盆光、面光、手光”的状态,醒发30分钟,让面筋松弛,便于后续擀制。

4. 制坯与装饰:将醒好的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中间薄、四周厚的圆形或方形饼坯;涂抹一层薄油,撒上混合好的芝麻(或芝麻盐馅),再用刀每隔1公分剁上“似断非断”的刀印——既防止烘烤时变形,又方便食用时掰开。

5. 炕制环节:用传统铁鏊(上下两面炭火)烘烤,全程小火慢炕,期间不断翻动,直至饼面呈现金黄色、芝麻起脆香(约58分钟)。现代虽有电饼铛,但老匠人仍坚持用铁鏊,认为这样能保留“烟火气”和最原始的香味。

三、风味特色:一口咬出的“陕南风情”

炕炕馍的风味核心是“酥、香、咸”的平衡:

酥脆口感:刚出炉的炕炕馍,轻轻一掰便发出“咔嚓”声,碎屑带着芝麻香散落;入口时,外层酥脆(像饼干),内层有韧性(像馒头),咀嚼间能感受到面团的层次感。

芝麻香浓郁:选用当年新芝麻,经过炕制后,芝麻的香气完全释放,与面粉的麦香、油酥的香味融合,形成独特的“复合香”,越嚼越香。

咸香适中:盐的用量精准,既不会掩盖芝麻的香,又能衬托出面粉的麦香,符合大众口味(部分店铺提供甜口版本,裹红糖或白糖,适合喜欢清淡的人群)。

四、文化意义:融入生活的“情感载体”

在安康,炕炕馍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生活的“调味剂”:

早餐标配:清晨,街头巷尾的早点摊前,总能看到人们捧着炕炕馍,搭配豆浆、稀饭或油茶,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节庆礼品: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炕制大量炕炕馍,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金黄的颜色寓意“日子红火”,芝麻象征“多子多福”。

远行干粮:即使现在交通便利,安康人远行时仍喜欢带几个炕炕馍——耐存放(常温下可保存3个月以上)、易携带,吃起来方便,能随时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五、食用场景:百搭的“万能小吃”

炕炕馍的食用场景非常灵活,无论是日常还是特殊场合都能胜任:

日常零食:闲暇时,抓一个炕炕馍,慢慢咀嚼,既能解馋又能充饥。

搭配饮品:与热豆浆、稀饭或油茶搭配,酥脆与软糯结合,口感更丰富。

宴席点缀:农村婚宴、寿宴上,炕炕馍常作为“压桌菜”,让宾客品尝到当地特色。

旅游伴手礼: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炕炕馍作为“安康必买”,带回家与家人分享这份“陕南风味”。

如今,安康炕炕馍不仅在本地受欢迎,还通过电商平台、美食节等渠道走向全国。但无论走到哪里,最正宗的炕炕馍依然藏在安康的街头巷尾——用传统工艺 *** ,带着炭火的温度,和浓浓的乡愁。如果你来安康,一定要尝一尝刚出炉的炕炕馍,感受那“咔嚓”一声的酥脆,品味藏在芝麻香里的陕南故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