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清明题材最脍炙人口的七绝,以“雨纷纷”的朦胧春景烘托“欲断魂”的行人愁绪,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细节充满生活气息,成为清明哀而不伤的经典意象。
2.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人以“桃李笑”与“荒冢愁”的强烈对比,揭示生死无常的哲理;后四句用“乞祭余”“焚死”典故,批判世俗功利,表达对贤愚难辨的感慨。
3.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晴日,园林中柳絮飘飞、新火炊烟,诗人邀友人聚饮,却暗含“二贤难聚”的怅惘,将春景与思念交织,情感真挚。
4.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写尽清明踏青的热闹:梨花风中,游人涌出城门,日暮时分笙歌散尽,只剩杨柳间流莺啼鸣,展现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欢愉。
5.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以“乌啼”“哭声”“纸钱飞”勾勒清明扫墓的悲凉场景,“棠梨白杨”的意象强化生死别离的苍茫,暮雨中归人更添孤寂。
6. 《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士清贫的清明:无花无酒,兴味索然如野僧,却从邻家乞来新火,清晨挑灯读书,展现文人安贫乐道的情怀。
7. 《破阵子·春景》·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清明时节的田园欢趣:燕子、梨花、碧苔、黄鹂构成清新画面,少女斗草赢了的笑容,充满青春活力。
8.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描绘西湖清明的繁华:绿柳朱轮的钿车、醒醉喧哗的游人,路转堤斜处繁花不尽,展现北宋杭州的盛世春光。
二、清明诗词的常见意象与情感
清明诗词的情感以“哀思”与“欢趣”交织为核心:
哀思主题:多借“雨”“墓”“纸钱”“荒冢”等意象,如杜牧的“雨纷纷”、白居易的“古墓垒垒”、黄庭坚的“荒冢只生愁”,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时光流逝的怅惘。
欢趣主题:则以“踏青”“游春”“斗草”“笙歌”等意象,如吴惟信的“游子寻春半出城”、晏殊的“少女斗草赢”、欧阳修的“西湖繁华”,展现人们对春光的珍惜与生活的热爱。
三、延伸推荐
若想进一步品味清明诗词,可关注唐代韦庄的《长安清明》(“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清明诗词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