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历年得主(部分年份及代表性人物)
诺贝尔化学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截至2023年已授予192位科学家(其中弗雷德里克·桑格尔、巴里·夏普勒斯两人两次获奖)。以下为近年及重要年份的得主及主要成就:
2021年
本杰明·李斯特(德国)、戴维·麦克米伦(美国)
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获奖。不对称有机催化是一种高效、选择性强的催化 *** ,可精准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推动了不对称催化技术的普及。
2020年
埃曼纽尔·卡彭蒂耶(法国)、詹妮弗·杜德纳(美国)
因“开发基因组编辑 *** ”获奖。两人发明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被誉为“基因剪刀”,可精准修改DNA序列,为遗传病治疗、农业育种、生物医学研究等带来革命性突破。
2019年
约翰·古迪纳夫(美国)、斯坦利·惠廷厄姆(美国)、吉野彰(日本)
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获奖。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特点,是现代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的核心能源存储装置,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诺德(美国)、乔治·史密斯(美国)、格雷戈里·温特利(英国)
因“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奖。定向演化技术可模拟自然进化过程,优化酶的性能(如提高催化效率、选择性);噬菌体展示技术则将抗体基因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用于筛选高亲和力抗体,推动了生物制药(如抗癌药)的进步。
2017年
雅克·杜博歇(瑞士)、约阿希姆·弗兰克(德国/美国)、理查德·亨德森(英国)
因“发展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获奖。冷冻电镜可在低温下快速冻结生物分子样品,通过电子显微镜获得高分辨率结构图像,解决了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结构解析的难题,为结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大工具。
2016年
让皮埃尔·索维奇(法国)、弗雷泽·斯托达特(英国)、伯纳德·费林加(荷兰)
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分子机器是由分子尺度的部件组成、能执行特定任务的装置(如分子马达、分子开关),其研发为纳米技术、智能材料(如自修复材料)等领域开辟了新方向。
2015年
托马斯·林达尔(瑞典)、保罗·莫德里奇(美国)、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美国)
因“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的贡献”获奖。三人分别发现了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等DNA修复机制,揭示了细胞如何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为癌症治疗(如PARP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4年
埃里克·贝齐格(美国)、威廉·莫纳(美国)、斯特凡·黑尔(德国)
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获奖。传统光学显微镜受衍射极限限制,分辨率约为200纳米;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通过特殊技术突破了这一限制,分辨率可达2050纳米,可清晰观察细胞内的纳米级结构(如蛋白质复合物),推动了细胞生物学研究。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美国/奥地利)、迈克尔·莱维特(英国/美国)、阿里耶·瓦谢勒(美国/以色列)
因“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获奖。三人将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相结合,建立了能同时描述微观分子(如电子、原子)和宏观体系(如溶液、蛋白质)的计算 *** ,为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美国)、布莱恩·克比尔卡(美国)
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细胞表面的一类重要受体,参与视觉、嗅觉、神经信号传递等多种生理过程。两人的研究揭示了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为开发针对GPCR的药物(如降压药、抗组胺药)奠定了基础。
2011年
丹·谢赫特曼(以色列)
因“发现准晶体”获奖。准晶体是一种具有长程有序但不具备平移周期性的固体材料,打破了传统晶体学的认知。准晶体的发现拓展了对物质结构的理解,推动了新材料(如耐腐蚀合金)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