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根本经典,涵盖《经》(原始卜筮文本)与《传》(后世注解阐释)两大部分。其书名含义主要有三说:一是“周”指周代(西周),因书成于周初;二是“周”含“周普”(无所不备)之意,象征易道涵盖万物;三是“易”指“变化”(或蜥蜴变色、日月交替),强调其“变易”的核心思想。西汉时加“经”字尊为儒家经典,东汉加“周”字明确时代,故通称《周易》。
《周易》的文本结构
《周易》的文本由“经”与“传”组成:“经”是核心部分,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及卦爻辞(每卦的卦辞与六爻爻辞,共三百八十四条),保留了原始占筮功能;“传”是解释“经”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合称“十翼”,旨在阐发卦象、爻辞的哲理(如阴阳变化、天人关系),是儒家对《周易》的哲学化解读。
《周易》的核心性质
1. 占筮之书:本质是古代占卜手册,古人通过卦象、爻辞预测吉凶祸福,用于决策国家大事、剖析社会现象(如“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有《周易》占筮的记载,说明其早期主要用于占卜实践。
2. 哲学经典:《传》部分赋予《周易》深刻的哲学内涵,提出“阴阳对立统一”“变易(万物永恒变化)”“不易(变化中的规律永恒)”“简易(大道至简)”等核心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如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均受其影响)。
3. 文化百科: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伦、政治、军事、医学等诸多领域,是古代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其思想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兵家的“奇正相生”、风水学的“环境顺应”等,均与《周易》理念密切相关。
《周易》的历史地位
《周易》自西汉以来被尊为“群经之首”(儒家五经之一),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的必修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自然哲学与实践的根源)。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现代学术产生了启发,至今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