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岭南都会,丧葬习俗融合了中原传统与岭南特色,形成了流程严谨、细节考究的文化体系,既注重对逝者的尊重,也体现了生者的情感寄托与规范。
一、临终与净身:最后的洁净仪式
老人弥留之际,家人需守候在侧,为其进行净身(用温水擦拭身体)、理发(男性剃光头或短发,女性梳理整齐)、刮脸等操作,动作轻柔迅速,避免眼泪滴落逝者面部,以示对生命的敬畏与最后的尊重。这一环节被视为“送别前的整理”,让逝者以洁净之态离去。
二、寿衣与停放:生死界限的仪式感
寿衣的选择与穿戴有严格规范:通常为7件套(男性为单裤褂,女性为汉装或清宫服饰),材质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颜色以素雅为主(如青、白、棕等),男性戴红缨官帽,女性戴凤冠,寓意“吉祥安康”与“身份尊严”。老人咽气后,需从卧室移至正堂吉祥板(俗称“床板”),头朝门口、脚顶墙,墙挂纱帘遮挡,夏季可租冷藏棺防腐,既符合传统“寿终正寝”的要求,也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三、灵堂与守灵:生者对逝者的陪伴
灵堂布置需体现庄重肃穆:灵前设遗像、香炉(点3支香,续香不灭)、白蜡(燃48小时)、油灯、火盆,两侧按辈分摆放花篮(挂黑色挽联),屋内镜子、字画用白布遮盖,避免反射干扰“灵魂安宁”。直系亲属需轮守灵堂,不断上香、烧纸,保持长明灯不灭;守灵期间忌理发、刮脸(表达哀痛),忌穿鲜艳服装吊唁(避免 *** 生者情绪),通过这些行为强化“生死相隔”的仪式感。
四、帛金与禁忌:人情与传统的平衡
出席遗体告别会时,来宾需包帛金(装在白信封内,抬头写逝者名姓,落款“某某某敬挽”),惯例金额为100元(部分地区延续“数目为单”的传统,如101元、201元),寓意“帮补办丧事支出”与“对逝者的聊表心意”。帛金不能事后补送,需在出殡前送达主人家。来宾进场需在胸口别小黑纱,结束后取下;忌穿艳色衣服、迟到(视为对死者不敬);告别会后主人家请吃饭,来宾需吃完赠送的水果糖(寓意“甜甜蜜蜜”),避免“味同嚼蜡”的尴尬。
五、出殡与后续:灵魂的过渡与纪念
出殡仪式遵循严格流程:长子摔丧盆(需一次摔碎,象征“切断与逝者的牵挂”),送葬队伍按“引魂幡→花圈→棺材→亲属”顺序排列,途经路口抛撒纸钱(引导逝者灵魂顺利过渡)。棺材入墓穴后,需撒纸钱、五谷,填土掩埋;后续需进行圆坟(安葬后第三天添土烧纸)、七七祭(每七天祭奠一次,共49天)、周年祭(重要节点祭祀),通过持续纪念表达对逝者的思念。现代广州还推广海葬、树葬等生态葬式(提供补贴),鼓励文明祭扫(禁止焚烧纸钱),既尊重传统,又符合环保要求。
六、“喜丧”与传统简化:变通中的温情
自然老死被视为“喜丧”(根本条件),旧俗中百岁老人去世会举办热闹的丧事,全村人聚餐庆祝,认为“高寿而终”是福气,不必太过悲伤。传统中“白事”无需广而告知,只需告知亲属,来宾多为主动上门吊唁,主人家低调处理,避免铺张浪费,体现“生死自然”的豁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