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旧年交替的关键节点: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12点(子时)是新旧年份的分界点。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固定为夜半时分,守岁至12点象征着告别旧岁、迎接新年,寓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转换。
2. 驱邪避凶的传统延续:民间相信,除夕夜是邪瘟病疫、凶兽“年”(或“夕”)活动的时刻。它们惧怕灯光、火光与响声,守岁时灯火通明、燃放爆竹、张贴红春联,既能吓退邪祟,又能为家人祈福避祸,守护新一年的平安。
3. 家族团聚的情感寄托:守岁是家人围坐一堂的重要仪式。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珍视即将过去的光阴;年轻人守岁为“延年寿”,表达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祝愿。这种习俗强化了家族凝聚力,传递着对亲情的重视。
过年除夕的主要传说
1. “年兽”驱赶传说:远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夜便从深海或山林中窜出,伤害人畜、毁坏庄稼。人们发现“年”惧怕红色、火光与响声,于是在除夕夜贴红春联、燃放爆竹、点燃油灯,最终将“年”吓跑。此后,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成为除夕守岁的核心内容。
2. “夕”兽除害传说:另一种说法是,古时有个叫“夕”的妖怪,专在岁末害人,尤其喜欢糟蹋年轻女子。猎人七郎与猎狗历经一年追踪,在除夕夜利用“夕”怕响声的特点,召集村民敲盆击物、燃放爆竹,最终配合猎狗咬住“夕”,将其射杀。为纪念这一胜利,人们将腊月三十定为“除夕”,并保留了守岁、放炮的习俗。
3. 灶王奶奶回人间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常以回娘家为名,从天上带粮食、衣物分给穷人。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娘家,除夕夜才返回人间。人们为了迎接她,会在除夕夜守岁,点起香火、鞭炮,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这一传说赋予守岁“等待福气降临”的美好寓意。
4. “熬年”习俗起源传说:远古时期,人们为躲避“年”兽的侵害,每到除夕夜便紧闭门窗、不敢睡觉,通过饮酒、聊天消磨时光。久而久之,“熬年”成为习俗,寓意“熬过黑暗,迎来光明”,象征着对新一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