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作为中国春节的核心习俗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年兽”传说。相传,古时有一种名为“年”的凶猛怪兽,每到除夕夜便会出来掠食人畜,人们发现“年”惧怕红光、火光与响声,于是每到除夕便彻夜燃火、击鼓、放爆竹,同时保持清醒不眠,以防“年”兽侵害。这种行为逐渐演变为守岁的雏形。
到了魏晋时期,《风土记》中已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明确记载,标志着守岁已成为固定的年俗。唐代时,守岁之风更盛,唐太宗李世民曾作《守岁》诗“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描绘了宫廷与民间共度除夕的场景。宋代时,守岁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围炉闲聊,还增加了饮酒、赋诗、娱乐等活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中“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的记载,生动展现了当时守岁的热闹景象。
除夕守岁的寓意解析
1. 辞旧迎新:时间的仪式感
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时刻,守岁象征着对旧岁的告别与新年的迎接。古人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守岁是对过往岁月的珍视与,也是对新年的期盼与展望。正如冯骥才所说,守岁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2. 驱邪避灾:守护吉祥
古时人们相信,除夕夜是邪瘟病疫最易入侵的时刻,通宵守夜、点灯照岁(又称“照虚耗”)可以将一切晦气、邪祟赶跑,守护家庭平安。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无灾无难、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即使在现代,守岁时的灯火通明仍被视为“驱邪”的象征,延续着古老的守护信念。
3. 家庭团聚:亲情的纽带
守岁是家庭情感的重要载体。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家常、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新一年的计划,这种团聚的场景强化了家庭关系。对于长辈而言,守岁是“辞旧岁”,珍爱光阴;对于晚辈而言,守岁则是“延父母寿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爱。正如苏轼《守岁》诗中所写“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成为家庭亲情传递的重要时刻。
4. 文化传承:延续千年传统
守岁习俗历经千年演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代的击鼓驱傩、燃烛守夜,到现代的家庭春晚、集体倒数,守岁的方式虽有变化,但其核心始终是“辞旧迎新”与“家庭团聚”。这种传承不仅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更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