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习俗的讲究有哪些

admin

婚前礼是婚姻的筹备阶段,包含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周代传承的经典流程),现代多简化为提亲、定婚、送聘等环节。其中关键讲究包括: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携带活雁(象征忠贞与长幼有序)作为贽礼,若女方接纳,婚事进入下一阶段。

问名: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拿至祖先前占卜吉凶,避免相冲相克(如“白马怕青牛”“鸡男猴女”等禁忌)。

婚礼习俗的讲究有哪些

纳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备礼(如酒、茶、糕点)通知女方,婚事初步议定,相当于现代“定婚”。

纳征(过大礼):男方送聘金、礼金及聘礼(如烟酒、茶叶、肉类、珠宝)到女方家,聘礼需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女方回礼(如鞋帽、文具),婚约正式成立。

请期:择定结婚吉日,男家将吉日书和礼品送至女家,女家同意后确定婚期(传统忌选农历六月、三月、七月,因六月为“半月妻”,三月、七月为鬼魂活跃期)。

亲迎:结婚当日,新郎带迎亲队伍(含媒人、亲友)前往女家迎娶新娘,需带“开门红包”(给新娘家的开门礼),迎亲队伍需避开庙、祠、坟、井等“不洁”之地,途中遇出殡队伍需说“恭喜”(谐音“棺材”为“观财”,图吉利)。

二、正婚礼:成婚当日的核心仪式

正婚礼是夫妻关系确立的关键,核心流程包括拜堂、合卺、闹洞房,每一步都有严格讲究:

拜堂:又称“拜天地”,需依次进行“一拜天地”(感恩天地造化)、“二拜高堂”(孝顺父母)、“夫妻对拜”(相敬如宾),部分地区增加“拜祖先”(传承家族血脉)。拜堂时需由司仪主持,鼓乐齐鸣,象征婚姻得到天地、祖宗、父母的认可。

合卺:新郎新娘各执一合卺杯(用葫芦或酒杯拼接而成),倒入酒后交换饮用(象征“同甘共苦”);随后将葫芦拼接如初,用红绳系紧(象征“夫妻一体,永不分离”)。现代多用红酒杯替代,但仍保留“交杯”的核心。

闹洞房:亲友聚集洞房,通过“文闹”(猜谜语、对对子、让新娘讲恋爱经历)或“武闹”(轻微戏谑,如撒喜果、喷彩带)增添喜庆,传统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能驱邪避凶。需注意尺度,避免过度为难新人。

三、婚后礼:婚姻的巩固与传承

婚后礼是婚姻的延续,主要包括回门、三朝仪式、庙见:

回门:婚后第三日,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又称“三朝回门”。需带礼品(如烧猪、西饼、酒、鸡、生菜、水果),礼品需双数(寓意“团圆”)。回门时,新娘需向父母行跪拜礼,感谢养育之恩;新郎需包“赎钥匙”钱给新娘弟弟(俗称“舅仔”,象征“赎回”新娘的“钥匙”,即家庭地位),女方父母回礼(如寿桃粄、四对公母鸡,寓意“带路鸡”,保佑新人早生贵子)。回门后,新娘需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忌留宿,认为会使娘家倒霉)。

三朝仪式:部分地区婚后第三日举行,新娘需到祠堂拜祖公(告知祖先自己已嫁为人妇),然后回家拜见长辈(如爷爷、奶奶、叔伯),长辈会给新人“利是”(红包),寓意“添福添寿”。

庙见:古代需在婚后三个月到夫家宗祠拜见祖先,象征新娘正式融入夫家家族;现代多简化为回门时拜祖公,或婚后一个月内举行。

四、传统婚俗中的关键讲究

1. 红盖头:新娘出嫁时用红布盖头(象征“羞涩”与“遮丑”),拜堂时由新郎掀起(象征“夫妻相见”)。部分地区认为红盖头源自“掠夺婚”,表示新娘蒙上盖头后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2. 哭嫁:新娘出嫁前一晚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