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首日,在古代文献与民间传统中有多个富含文化内涵的别称,主要围绕“开始”“岁首”及“天地人三始”的核心意象命名:
1. 元日:最经典的别称之一,“元”本义为“头”“开始”,“元日”即一年的之一天、春季的之一天、正月的之一天,强调其“起始”的核心地位。
2. 元旦:源于“元日”的引申,“旦”指“早晨”“天明”,“元旦”合指“一年的之一个早晨”,是古代对正月初一的标准称呼,直至近代改用公历后,“元旦”才逐渐专指公历1月1日。
3. 三元:因正月初一同时是“年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故称“三元”,体现了古人对“时间起点”的重视。
4. 三朝:“朝”指“早晨”或“朝代”,“三朝”延伸了“三元”的含义,强调正月初一是一年、一月、一日的“初始之朝”,是传统节日中极具仪式感的称谓。
5. 元朔:“朔”为农历每月初一(无月光之日),“元朔”即“之一个朔日”,突出了正月初一在农历历法中的首要位置。
6. 上日:意为“岁之朝”(一年的开始)、“月之朝”(一月的之一天)、“日之朝”(一日的开始),是古代对正月初一的雅称,常见于文人文献。
7. 正朝:“正”指“正月”,“正朝”即正月的“朝会之日”,古代朝廷会在正月初一举行大朝会,庆祝新年,故得名。
8. 三始:与“三元”同义,强调正月初一为“年、月、日”的“初始之始”,是传统民俗中对“新起点”的强化表达。
这些别称不仅是语言的演变,更承载了古人对时间的敬畏与对“新年伊始”的美好期盼,至今仍在民间习俗与文化传承中保留着痕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