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流行什么风俗习俗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

admin

1. 登高祈福:作为重阳节最传统的习俗之一,源于古代“避灾”信仰,人们认为登高可远离灾祸、祈求安康。古时登高场所多为高山、高塔,现代则扩展至公园、地标建筑(如台城的通济塔、石花山)。活动形式也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登高,还融入野餐、放风筝(南方称“流鹞”,将风筝线烧断以“放晦气”)、转风车(寓意“发、福、财”)等元素,成为家人团聚、亲近自然的方式。

2. 赏菊与饮菊花酒: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菊花正值盛开,赏菊成为重阳节标志性活动。古时文人雅士会举办菊花大会,饮酒赋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更让赏菊与隐逸文化结合。饮菊花酒则源于“驱邪延寿”的信仰,人们相信菊花酒能清热解毒、强身健体,是重阳节的传统饮品。

3. 佩茱萸与簪菊花:茱萸因香味浓郁、具有驱虫去湿、明目醒脑的功效,被视为“辟邪翁”。古人会将茱萸枝叶佩戴于臂膀,或装入香囊随身携带,也有插在头上的习俗(多为妇女、儿童)。人们也会头戴菊花,或用菊花枝叶装饰门窗,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节流行什么风俗习俗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

4.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传统做法无固定样式,讲究的重阳糕需做成九层(象征“九九”长寿),顶部装饰两只小羊(呼应“重阳”之“阳”),还会插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现代重阳糕更注重口感,多为松软糕类,部分地区还有“以糕搭额”的习俗,父母将片糕搭在儿女额头,祝愿“百事俱高”。

5. 晒秋:主要流行于南方山区村落(如江西婺源篁岭),是利用房前屋后、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的农俗。秋季丰收后,人们将稻谷、辣椒、玉米等农作物挂晒,形成五彩斑斓的“晒秋”景观,既是保存农作物的方式,也成为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观赏。

6. 祭祖: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古称“秋祭”。广东等地称“拜太公山”,要求所有家族成员(尤其是男丁)回归家族祠堂,祭祀祖先以表达感恩之情,传承家族文化。

二、重阳节的主要寓意

1. 生命长久与健康长寿:“九”为《易经》中的更大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谐音“久久”,象征“长长久久”。古人认为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

2. 驱邪避灾与祈福纳祥:古时人们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均带有“避灾”的寓意。登高可远离“邪祟”,茱萸的香味能驱虫去湿,菊花酒被认为能清除体内“晦气”,这些习俗共同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3. 感恩与孝亲:重阳节的核心主题之一是“感恩”,既包括对祖先的感恩(祭祖习俗),也包括对长辈的感恩(敬老主题)。通过举办敬老活动(如台城为60岁以上长者举办宴会)、陪伴老人登高、赠送重阳糕等方式,传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强调家庭团圆与代际和谐。

4. 丰收庆祝与自然敬畏:重阳节正值秋季丰收时节,古代人们会举行祭天帝、祭祖的仪式,感谢天帝赐予的丰收,感恩祖先的庇佑。晒秋、吃重阳糕(用新收获的粮食 *** )等活动,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