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桃木制品(桃符、桃枝、桃木剑):桃木因“五行属金、有威慑与肃杀之机”被传统视为辟邪圣物。古时民间在门旁插桃符驱邪,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题写对联于桃符,成为春联起源;桃枝常插于门首或家中,用于避邪鬼、保平安;桃木剑更是传统辟邪利器,被认为能镇宅驱邪、斩除邪祟。
2. 门神画像(秦叔宝、尉迟恭等):唐代起广泛使用的武将门神,兼具镇宅与艺术价值。传说秦叔宝、尉迟恭能镇守宅门、阻挡邪灵入侵,其画像贴于大门两侧,成为民间“镇宅”的经典符号,既表达对平安的祈求,也体现了对英雄的崇拜。
3. 泰山石敢当:一种刻有“泰山石敢当”的镇宅石,通常立于大门左侧、右侧或内侧,用于化解道路、桥梁等冲射的煞气。民间认为泰山石具有“镇压邪祟、保家宅平安”的功效,是传统建筑中常见的风水布局。
4. 五帝钱(顺治、康熙至嘉庆铜钱):由清朝五位皇帝的铜钱串成,被认为能“挡煞、避邪、镇宅”。可挂在门槛内阻挡尖角冲射、飞刃煞等,或随身携带避邪;其“外圆内方”的造型象征天地,蕴含“天、地、人”三才之气,能压制邪佞之气。
5. 貔貅:传说中凶猛的瑞兽,有“镇宅、招财、辟邪”之效。其“有口无肛”的特性被认为能吸收邪佞之气,转化为财运;摆放时需头向门或窗外,以吸纳吉气、阻挡煞气,是现代家庭常见的镇宅摆件。
二、传统镇宅仪式与习俗
1. 贴桃符与春联:古人在大门旁插桃符驱邪,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题写对联于桃符,视为春联起源。这一习俗融合了“驱邪”与“祈福”,成为春节期间的传统仪式,既保留了“镇宅”的核心功能,也增添了文化内涵。
2. 安土仪式:建房动工前,需“祭土地神”(用三牲、五谷),并在中堂埋“万年符”(银朱神砂与桃符),燃放鞭炮。核心目的是“取得太岁同意、驱邪避灾”,确保建房过程顺利,家宅安宁。
3. 上梁仪式:择黄道吉日,设神位、摆祭品,请道士念经。在正梁上挂榔锨(兴也)、短浆(涨也),并系上万年青柏、红绸布,由大木老司主持安梁。仪式融合了“阴阳结合、镇宅祈福”的理念,祈求家宅稳固、运势昌隆。
4. 斋土龙(常州传统):明清时期常州地区的“镇宅”习俗,冬至后用糯米粉 *** 土龙蒸熟供奉,供品包括量具、剪刀等象征避邪的物品。反映了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通过“祭龙”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
三、镇宅的文化内涵
镇宅习俗的核心是“驱邪避灾、祈求平安”,融合了原始信仰(如猛兽崇拜、神灵信仰)、风水观念(如布局、方位)与艺术创作(如门神画、桃符)。其本质是人类对“安全感”的永恒追求,通过物品与仪式,缓解对未知灾祸的恐惧,凝聚家庭与文化记忆。例如,常州“斋土龙”习俗保留了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而桃符发展为春联则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