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北宋诗词中的月饼雏形与中秋情思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是北宋诗人苏轼《月饼》一诗中的经典名句,以生动的比喻将“小饼”(即早期月饼)与明月关联,同时点出其口感特色,成为中国月饼文化与中秋情感的经典注脚。
1. 诗句出处与作者
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月饼》(或作《留别廉守》)。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作品常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融入对亲情、友情的细腻表达。此诗是他途经廉州(今广西合浦)时,品尝当地糕饼后有感而作。
2. 字面含义解析
“小饼如嚼月”:将“小饼”比作可咀嚼的月亮,形象地描绘了月饼的圆形外观与圆润质感,暗合中秋明月之象。这种比喻不仅生动,更赋予了月饼“象征团圆”的文化内涵。
“中有酥与饴”:“酥”指酥油(动物油或植物油制成,口感酥脆),“饴”指麦芽糖(甜味剂,增加甜味与黏性)。两者混合而成的馅料,是当时月饼的核心内馅,口感酥甜交织,符合现代人对传统月饼的味觉记忆。
3. 深层文化内涵
对美食的赞美:诗句通过“如嚼月”的比喻与“酥与饴”的细节,直白地称赞了小饼的美味。在北宋,小饼已是民间流行的甜点,苏轼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种美食的喜爱。
中秋团圆的象征:北宋时期,中秋已成为重要的节日,赏月、吃饼成为习俗。小饼的圆形与明月呼应,自然成为团圆的象征。苏轼身处异乡(岭南),吃着小饼时,难免思念远方的家人,诗句中隐含着对“家人围坐吃月饼、赏明月”的团圆场景的向往。
对亲友的思念:诗的后两句“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吃着小饼时,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泪水沾湿了衣巾。小饼在此成为情感的载体,连接着诗人与亲友的牵挂。
4. 诗句的历史意义
这句诗被认为是中国月饼文化的早期文献记录之一。虽然当时“月饼”一词尚未广泛流行(南宋《梦粱录》中才首次出现“月饼”一词),但苏轼笔下的“小饼”已具备了现代月饼的核心特征:圆形、酥甜馅料、中秋食用。这句诗被视为中国月饼文化的起源符号之一,承载着中秋团圆、思念亲友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