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的春节怎么过

admin

清代皇帝的春节:仪式感与政治内涵交织的皇家盛典

清代皇帝的春节(农历新年)是一场融合满汉习俗、宗教礼仪与政治象征的庞大仪式,涵盖祈福、祭祖、朝贺、宴饮、娱乐等多个环节,既彰显皇权至高无上,也传递“以孝治天下”的统治理念。

一、年前准备:祈福与斋戒

清代皇帝的春节怎么过

腊月初一,皇帝开启新年仪式,首要活动是御笔书“福”。皇帝用“赐福苍生笔”(刻有“赐福苍生”字样)在龙笺上书写之一个“福”字,贴于乾清宫正殿,随后陆续书写十余副分贴于宫廷各处,剩余的则赏赐给王公大臣、外藩使臣,寓意“福泽天下”。这一习俗始于康熙朝,后世皇帝相沿成习,乾隆帝还规定书写前需焚香,以示。

腊月二十日前后,宫廷举行封宝礼(将皇帝御宝封存于交泰殿),标志着官方春节假期开始;腊月二十三祭灶,坤宁宫设供案,供奉黄羊、麦芽糖(关东糖)等祭品,皇帝与皇后分别拈香行礼,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

二、除夕:团圆与祭祖

除夕是春节的 *** 之一,皇帝的活动围绕“团圆”与“缅怀祖先”展开。

团圆饭:皇帝与后妃、宗室的聚餐分“拨儿”进行。早晨七点,皇帝与皇后、妃嫔在乾清宫举行家宴,皇帝居中,皇后坐其左侧,妃嫔按等级分列东西,席间有乐曲及南府承应戏助兴;下午两点,皇帝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公在乾清宫举行“宗亲宴”,行家人礼,菜品以山珍(如鹿肉、野猪肉)为主,共130多道,仪式隆重但男女有别(后妃与宗室分开宴饮),避免不当接触。

祭祖:除夕前一日,皇帝亲自到太庙举行祫祭(合祭祖先),将中、后殿的祖先牌位全部请到前殿,与帝后牌位一同受礼。祭祀前需斋戒三日(不理刑名、不办公、不宴会),典礼中皇帝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场面庄严肃穆,体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三、元旦(正月初一):朝贺与开笔

元旦是春节的核心日子,皇帝的活动充满政治象征意义。

元旦开笔:子时(23点至1点),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举行开笔仪式,这是皇帝新年之一次书写。仪式中,皇帝点燃玉烛(上书“五谷丰登迎祥”),饮用屠苏酒,用“万年青笔”(笔端刻“万年青”)书写吉语。吉语笺用朱笔写开头(如“乾隆六年元旦”),黑笔写正文(如“中外安和雨旸时若如意,但愿吾民康泰,惟祈天下丰穰”),封面注明“不应开看”,封存于黄匣中,任何人不得开启。这一习俗始于雍正朝,旨在祈求新年国泰民安。

朝贺仪式:辰时(7点至9点),皇帝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及外国使臣的朝贺。文武百官按品级立于御道两侧,行三跪九叩礼;鸿胪寺主官宣读新年贺表,皇帝赐茶,礼毕后皇帝回宫,接受后妃、皇子及公主的庆贺。

四、春节期间:娱乐与馈岁

娱乐活动:看戏是皇帝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清宫有“月令承应”制度,不同节令上演不同剧目,如除夕演《升平除岁》、元旦演《喜朝五位》《椒柏屠苏》、元宵节演《万花向荣》等。乾隆年间,皇帝还会在重华宫举办“茶话会”,邀请大学士、翰林等参加,赐饮“三清茶”(雪水烹茶,加松子、梅花、佛手),即席联诗,茶宴后赏赐荷包、文玩等。

馈岁:辞旧迎新时,皇帝向家人、亲族、大臣赠送礼物,称为“馈岁”。礼物以绣纹精美的荷包(如缎绣万福万寿纹、福寿如意纹)、玉如意、佛手、诗集、砚台为主,荷包内装金银元宝、玉石八宝等“压岁钱”,且针对不同对象投其所好(如文人赐文房四宝,武将赐刀剑),既巩固亲情,也团结臣下。

五、特色习俗:满族文化与传统礼仪的融合

清代皇帝的春节习俗融合了满族传统与汉文化,如白春联与白门神:因满族尚白,宫廷春联用白绢黑字书写,门神也用白绢 *** ,悬挂于朱红色宫柱上,既保留满族特色,又避免与红色宫墙“靠色”;天灯与万寿灯:元旦前后在乾清宫、皇极殿立天灯(高位照明)与万寿灯(装饰性,顶部有仙人风扇、灯联),需八千多人搭建,彰显皇家威严;冰嬉:腊八前后,皇帝与宗室在冰上举行“冬运会”,项目包括滑冰、冰球等,称为“国俗”。

清代皇帝的春节,既是个人家庭的团聚时刻,也是国家政治的展示窗口,通过繁琐的仪式传递“敬天法祖”“君权神授”的统治理念,同时通过馈岁、朝贺等活动巩固君臣、宗室关系,维护王朝稳定。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