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靡全国的绍剧文化

admin

绍剧:曾风靡全国的“绍兴大班”及其文化印记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其前身可追溯至明代从秦腔与余姚腔融合形成的“调腔”,清乾隆年间盛行于绍兴及周边地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曾是浙东民间更受欢迎的戏曲形式之一。

一、历史沿革:从“调腔”到“绍兴大班”的演变

曾风靡全国的绍剧文化

绍剧的形成是多元戏曲文化融合的结果。明代,秦腔传入绍兴与余姚腔结合,产生“调腔”,初为道士班、堂名班的坐唱形式,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明末清初,昆腔盛行,乱弹传入,高调班兼唱昆腔与乱弹,形成“三合班”;清乾隆年间,乱弹逐渐成为主流,“绍兴乱弹班”遍布城乡,戏台庙会处处可见“响遏行云”的唱腔;清末民初,绍剧进入上海,受京班影响改进化妆与舞台陈设,女旦登台,戏装头饰日益精致;1950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二、艺术特色:豪放与细腻兼具的“南派戏曲”

绍剧的艺术风格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为核心,同时兼具文武兼备的特点:

唱腔:以“二凡”“三五七”为主要曲调。“二凡”是绍剧的“灵魂唱腔”,高亢激越,采用“紧拉慢唱”技法,拖腔自由舒展,演员可根据人物情感尽情发挥;“三五七”源于安徽太平(今当涂),属早期吹腔,用绍兴方言结合中原音韵演唱,行腔委婉,宜于抒情。

表演:武功特色鲜明,吸收目连戏与民间武术,形成“打短手”“九窜滩”“窜刀”“甩桌”“叠罗汉”等特技,动作刚劲有力,凸显“南派猴戏”的灵动与威猛;唱法上,花脸用“堂喉”(真声),小生、旦用“子喉”(假声),老生用“乖喉”(真假声结合),形成独特的发声体系。

乐器:伴奏以板胡(高胡)为主,“斗子”(金刚腿)为辅,板胡音色高亢明亮,斗子音色浑厚,配合唢呐、梆笛、笙等丝竹乐器,以及大锣、大鼓、大钹等打击乐器,形成“锣鼓震天、旋律激昂”的音响效果,有“绍敲”之称。

三、经典剧目与文化符号: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到“南派猴王”

绍剧的经典剧目多以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为主题,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更具代表性的作品。1960年,由六龄童(章宗义)、七龄童(章宗信)主演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映,生动的孙悟空、滑稽的猪八戒等形象广为流传,一举斩获第二届百花奖更佳戏曲片。毛主席观看后欣然题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使绍剧声名远播海外,在72个国家和地区放映,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经典案例。

《》《于谦》《杨门女将》等传统剧目也常演不衰,其中《于谦》颂扬忠义不屈的家国情怀,《杨门女将》彰显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均体现了绍剧“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文化内核。

四、兴盛与传承:从“草根热潮”到“非遗保护”

绍剧的兴盛离不开深厚的草根基础。旧时浙东农村“倒社观戏场”,每逢节庆或庙会,必请绍剧班社搭台演出,日夜不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绍剧在本地的班社达二十余个,从业人员四五千人,成为“浙东戏曲的龙头”。

随着时代变迁,绍剧逐渐面临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的困境。近年来,绍剧界通过“创新+传承”寻求突破:一方面,复排经典剧目如新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特效)提升视觉冲击力;推出新编现代戏如《喀喇昆仑》,讲述新时代英雄故事,贴近当代观众审美。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名师传艺”“绍剧班”等机制,培养新生代演员,延续绍剧的血脉。

绍剧作为“古越文化的活化石”,其高亢的唱腔、粗犷的表演、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绍兴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绍兴大班”到“全国经典”,绍剧用“金猴奋起”的精神,在传承创新中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