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征”是中国传统嫁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中的第四礼,是男方正式向女方确认婚约的核心仪式。此步骤需在婚前完成,通常安排在婚礼前1520天的吉日,象征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
2. 数字寓意:双数吉祥,避开忌讳
聘礼的数目务必成双(如6666元、8888元、二万一千八等),寓意“好事成双”“婚姻美满”;需严格避开数字“3”(谐音“散”,暗示不欢而散)和“4”(谐音“死”,不吉利)。常见吉祥数字组合包括“万里挑一”(10001元)、“两家一起发”(二万一千八)、“顺发”(六万八)等。
3. 物品选择:兼顾传统与实用,避免敏感物件
传统聘礼需包含礼金(核心诚意)、三金/五金(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等,象征财富与祝福)、礼饼(一担,分赠女方亲友,传递喜讯)、海味(四式/六式/八式,必含发菜,寓意“发财”)、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即一片相连开二,表示丰硕诚恳)、鱼(大鱼或鲮鱼,取“有腥气”即“有声气”,寓意“年年有余”)、椰子(两对,父母健在用两对,寓意“有爷有子”)、酒(四支,象征爱情浓郁)等。需避免送鞋子(担心女方“溜走”)、肉馅礼盒(部分地区认为会导致新媳妇“性子慢”)、钟表(谐音“送终”)、梨(谐音“离”)等敏感物品。
4. 礼金与礼品:丰俭由人,兼顾双方经济能力
聘礼金额需根据双方家庭经济状况和当地习俗调整,避免盲目攀比(如四川地区彩礼起步价1万元,平均3万元;上海多为房产+车辆;北京常见10001元“万里挑一”)。礼品应兼顾传统与实用,如选择高品质茶具、餐具等日常用品,既符合传统寓意,又能满足女方家庭实际需求。
5. 人选与沟通:尊重传统,注重协商
送聘礼的人选需符合传统要求,通常为男方父母或全福女性亲属(既有丈夫、儿女,且公婆、父母健在),避免姑姑(谐音“孤”,不吉利)等;部分地区可由媒人陪同,增强仪式感。送礼前务必与女方充分沟通,了解其家庭对聘礼的具体要求(如是否有特殊物品偏好、金额范围),避免因误解引发矛盾。
6. 时间节点:选对吉日,符合流程
聘礼需在婚前完成,通常与订婚仪式结合(订婚时赠送)或在婚礼前1520天单独赠送。吉日可选择双方生辰八字合宜的日子,或参考黄历中的“吉日宜忌”,确保流程顺利。
7. 回礼与禁忌:遵循传统,避免失礼
女方收到聘礼后,需回赠男方吉祥物品(如长裤寓意“长命富贵”、鞋寓意“同偕到老”、红枣花生寓意“早生贵子”),并退回部分礼品(如带骨的猪肉、公鸡,部分地区忌留公鸡)。需避免女方全收聘礼(视为不礼貌),或回礼过少(显得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