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日性质与纪念意义:端午节的核心起源之一是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均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节日自带悼念、缅怀的情感基调。传统观念认为,在这样的日子说“快乐”与节日的肃穆氛围冲突,显得不合时宜。
2. 传统习俗中的“恶月恶日”背景:古时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恶日”,此时气候湿热,蚊虫滋生,疾病易流行。古人设立端午节的主要目的是驱疫避邪、祈福安康,而非庆祝欢乐。“安康”更契合节日最初的功能定位。
3. 文化传承中的共识:近年来,民俗专家与媒体普遍强调“端午安康”的合理性。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端午节虽有纪念意义,但也有祛病祝吉祥的传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表示,端午设立的初衷是欢乐喜庆、避邪保平安,但结合纪念元素,“安康”更能体现节日的综合内涵。
二、端午节的常见忌讳
1. 语言忌讳:避免说“死”“病”“鬼”等不吉利字眼,以免招来厄运;尤其忌说“端午快乐”,应改用“端午安康”“平安顺遂”等祝福语。
2. 行为忌讳:部分地区忌下水游泳,认为端午“溺死鬼”活跃,易招灾祸;忌远行、搬家或举行婚礼,因端午节有缅怀意味,喜庆活动被认为不吉利;忌剪头发,古人觉得会让阳气外泄,易被“五毒”侵扰。
3. 佩戴与饮食忌讳:保管好香囊、五彩绳等护身符,丢失被认为会失去保护作用;送粽子忌成串(有“送煞”之意),忌送病重者或刚逢变故者;嫁出去的女儿忌吃娘家粽子,避免带走娘家福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