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象晓地利”是传统智慧中对人认知与利用自然规律能力的概括,常与“识人心”结合,构成对人全面能力的评价。其中:
知天象:指了解天文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食、彗星出现、行星会合等)及其规律,进而推断其对人类活动(如农耕、战争、出行)的影响。古代通过观测天象制定历法、预测季节变化,甚至将其与政治、命运关联(如“荧惑守心”被视为君主失德的征兆)。
晓地利:指熟悉地理环境的特点(如地形地貌、地势高低、水流方向、土壤肥沃度等),并能根据这些特点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如占据险要地势防御、沿河流布局交通、根据土壤类型种植作物)。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就是结合天象与地利的经典案例。
两者结合强调人对自然的观察、理解与顺应能力,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纵观天象”的含义
“纵观天象”指对天文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与研究。其核心包括:
观察对象:涵盖日月星辰的各种可见现象,如太阳的升落轨迹、月亮的圆缺变化(月相)、行星的运动(如金星、火星的位置)、恒星的组合(如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特殊天象(如日食、月食、彗星划过、流星雨)等。
观察目的:古代主要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耕)、预测季节更替(如“二月二春耕”“秋分收割”)、辅助政治决策(如帝王通过天象反思施政得失);现代则延伸至天文学研究(探索宇宙起源、星系演化)和气象预测(如通过太阳活动预测气候变化)。
例如古代天文官“夜观天象”,通过记录星象变化为帝王提供“天意”参考,而现代天文学家则通过望远镜、卫星等工具进行更精确的观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