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是什么年华 十五岁是何等年华

admin

在古代,15岁是男女迈入成年门槛的关键节点,有着鲜明的称谓区分:

女子:及笄之年。“笄”是古代女子的发簪,“及笄”指女子年满15岁,需将头发用笄盘起,象征从少女转变为成年女性,具备婚嫁资格。《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一仪式标志着女子开始承担家庭责任。

男子:束发之年。古代男孩15岁时,会将童年时期的“总角”(头顶两束下垂的头发)解散,重新扎成一束,称为“束发”。这一仪式意味着男孩告别童年,开始进入“成童”阶段,可进入更高阶的学习(如“大学”)。

十五岁是什么年华 十五岁是何等年华

15岁也被纳入“舞象之年”(1520岁),这是古代对少年向青年过渡阶段的统称,强调此时需学习礼仪与技能,为成年做准备。

二、文化意象中的青春内涵:从诗词看十五岁的模样

古代文人常以诗词捕捉15岁的青春印记,既有对纯真岁月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里的“少年”包含15岁左右的年纪,描绘了青春初期对“愁”的懵懂模仿——未经历沧桑,却故意登高赋词,装作深沉,生动还原了少年人的天真与好奇。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诗中以时间为线,串联少女从8岁到15岁的成长:15岁时,她已到了待字闺中的年龄,背对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既有对青春流逝的怅惘,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杜甫《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杜甫回忆15岁时仍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与活力,像小牛一样奔跑嬉戏,展现了青春应有的蓬勃朝气。

这些诗词不仅记录了15岁的生理变化,更传递了青春期的心理状态——既有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也有对成长的困惑与期待,成为中国人记忆中“青春”的经典符号。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