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从何时开始的

admin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以“敬老、祈寿、登高、赏菊”为核心的节日文化。

一、先秦:丰收祭天与祭祖的原始形态

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已现雏形。《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秋收完毕后,古人会举行“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的仪式,祭飨天帝、感恩祖先,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的原始形式。这种习俗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通过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重阳节是从何时开始的

二、汉代:习俗雏形与求寿元素的融入

汉代时,重阳节的习俗逐渐丰富。《西京杂记》中提到,西汉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开始融入求寿内涵——茱萸被认为可驱邪避灾,菊花酒被视为“吉祥酒”,蓬饵(早期重阳糕)则是庆祝丰收的食品。《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说明大型饮宴活动已从先秦庆丰收的宴饮演变而来,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三、三国至魏晋:名称确立与文化符号固化

“重阳节”的名称最早见于三国时代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九”因“日月并阳”被视为吉祥数字,节日以“享宴高会”为主要活动。晋代陶渊明的《九日闲居》诗序中提到“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说明赏菊已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文化符号,菊花象征长寿的寓意也逐渐深入人心。

四、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与习俗普及

唐代是重阳节的重要转折点。唐德宗李适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中和节、上巳节、重阳节)之一,标志着重阳节正式成为民间法定节日。此后,宫廷与民间共同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登高避灾、佩茱萸、饮菊花酒、赏菊赋诗成为主流习俗。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让重阳节的“思亲”内涵深入人心。

五、宋代以后:习俗拓展与鼎盛

宋代时,重阳节的热闹程度进一步提升。《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汴京的重阳盛况:“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皇帝亲临万岁山登高;清代,明代风俗依旧盛行,重阳糕的 *** 更加精致,分为“糙花糕”“细花糕”“金钱花糕”等种类。

六、现代:敬老节与传统内涵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地方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使重阳节成为兼具传统祈福与现代敬老内涵的重要节日。

从先秦的丰收祭祀到现代的敬老节日,重阳节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家庭的重视。如今,重阳节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弘扬尊老美德的重要契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