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农历十二月,根据中国传统十二地支与生肖的对应规则,农历十二月的地支为“丑”,对应的生肖是牛。这一对应关系源于古代对时间与自然的观察,腊月处于岁末,农耕活动基本结束,牛作为传统农业的重要劳动力,此时归棚休息,因此被称为“牛月”。
描写腊月的诗句
古代文人常以腊月为背景,描绘其寒冷、岁末、迎新的特点,以下是经典诗句及解读:
1. 《咏雪》(唐·姚合)
“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
诗句以“残腊”点明时节,用“六出”(雪花)形容大雪纷飞的景象,将腊月的严寒与雪花的瑞色结合,展现出冬日的壮美。
2. 《腊中作》(唐·李中)
“冬至虽云远,浑疑朔漠中。劲风吹大野,密雪翳高空。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
通过“劲风”“密雪”“泉冻”“人藏”等意象,生动刻画了腊月里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万物蛰伏的寒冷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3.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虽写腊月,但“风和意已春”透露出春的讯息,“佛粥交相馈”(腊八粥)则点出腊八节的习俗,展现了腊月里新旧交替的温暖氛围。
4. 《祭灶词》(宋·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详细描绘了腊月二十四祭灶的场景:丰盛的祭品(猪头、双鱼、豆沙点心)、的仪式(焚香、斟酒),将民间“祭灶祈福”的风俗鲜活呈现,充满生活气息。
5. 《腊月》(宋·王禹偁)
“腊月滁州始觉寒,年丰岁暮郡斋闲。日照野塘梅欲绽,烧回荒迳草犹斑。”
“年丰岁暮”点出腊月的岁末属性,“梅欲绽”“草犹斑”则在寒冷中透露出一丝生机,暗示春天的临近,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欣慰。
6. 《腊八日煮粥感赋》(清·陈曾寿)
“香粥分雏闹膝前,儿时风味渺如烟。老夫奉佛焚香了,自忏平头六十年。”
以“腊八粥”为核心,通过“香粥分雏”的童年回忆与“老夫焚香”的晚年场景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