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彝族的信仰与崇拜

admin

一、核心信仰体系: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原始宗教

彝族的传统信仰以“万物有灵”为核心,认为天地、自然万物及祖先都具有灵魂,这种观念贯穿于其宗教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多元崇拜形式。

二、主要崇拜形式

浅述彝族的信仰与崇拜

1. 自然崇拜:对天地万物的敬畏

自然崇拜是彝族信仰的基础,涵盖天、地、山、水、火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

天崇拜:认为天神掌管万物生长,需通过祭天祈求阳光、雨露。如大姚县彝族在山林中建造祭天棚,供竹筒象征天神(内装米粒、羊毛),祈求天神庇佑人畜、草木生机盎然。

地崇拜:视大地为万物之母,通过祭地感恩其赐予食物。部分地区在春播前祭田神,用腊肉、猪心等供品祈求丰收。

山崇拜:将高山视为山神化身,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严禁亵渎神山的一草一木。如牟定彝族山村建土主庙,供奉山神、土主神、土地神,禁止在神山放牧、砍伐。

水崇拜:认为水由龙神主管,龙潭是龙神居所,需祭祀龙潭祈求风调雨顺。彝族禁忌在龙潭旁喧哗、抛物,避免触怒龙神。

火崇拜:火是彝族生活的核心,认为火能驱邪避凶、带来光明。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火崇拜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点燃火把绕田巡游,祈求消灭虫害、五谷丰登;日常祭火仪式中,用火塘象征祖先,保持火的延续。

2. 祖先崇拜:维系家族的精神纽带

祖先崇拜是彝族信仰的核心,认为仙逝的祖先有三个灵魂: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回归祖先发祥地,一魂附着于灵牌接受供奉。祖先灵魂既能降灾也能赐福,直接影响子孙祸福。

祭祖仪式:包括日常祭祀(家人患病或遇凶兆时,持酒肉绕锅台三圈,供于灵牌前祈求驱凶)、节日祭祀(彝历新年、火把节时,杀牲供奉祖先,祈求庇佑)、超度祭祀(“作帛”或“打嗄”,每隔三代超度一次,将灵牌送往山洞,由毕摩主持十二道场仪式,引导祖先灵魂升入乐土)。

灵牌供奉:灵牌是祖先灵魂的载体,通常用木、竹制成,挂于锅台前墙上,每日供奉酒、肉,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敬畏。

3. 图腾崇拜:与民族起源的联结

图腾崇拜源于彝族先民对自然的依赖,将动植物视为祖先或保护神。

虎图腾:彝族自称“虎族”(“罗罗颇”意为“虎人”),视虎为保护神。部分地区以虎日为吉日,服饰、刺绣中常见虎图案;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认为虎能辟邪。

葫芦图腾:认为葫芦是祖先的起源,哀牢山区彝族供奉“祖灵葫芦”,住房壁龛中放置葫芦,代表一代祖先;三代以上的祖灵葫芦需送祖灵仪礼后烧化。

其他图腾:部分地区崇敬竹、树等植物,如广西隆林彝族种植兰竹,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举行祭竹大典,诵经跳舞,祈求兰竹荣枯与本族兴衰关联。

4. 土主崇拜:地域保护神的信仰

土主是彝族山区特有的地域保护神,被认为是本乡本土更大的神灵,管理雨水年成、庄稼丰歉、人畜灾病等。彝族村寨多建土主庙,供奉山神、土主神、土地神(土主神居中);不设庙的地区则有土主山,禁止放牧、砍伐。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彝族同胞前往土主庙祭祖,如巍山彝族祭祀南诏始祖细奴逻(被唐朝敕封为巍宝山巡山大土主),这一活动延续千年,成为寻根祭祖的重要仪式。

三、信仰的实践者:毕摩的角色

毕摩是彝族宗教活动的核心人物,意为“祭司”或“智者”,负责主持祭祀、占卜、撰抄经文及文化传承。毕摩通晓彝文,掌握历史、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被视为“知识的化身”。其主要职责包括:

主持祭祀仪式(如祭天、祭祖、祭土主);

占卜吉凶(用鸡卜、鸡蛋卜、草卜等方式预测祸福);

驱邪禳灾(如叫魂、送灵,消除邪祟);

撰抄经文(如《指路经》《送魂经》,记录宗教仪式与祖先历史)。

毕摩的存在使彝族信仰得以系统传承,其经文与仪式融合了彝族的历史、文化与生态观,成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