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作为闽东文化重镇,过年习俗融合了传统仪式与地方特色,从腊月祭灶到正月元宵,每一环节都承载着“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寓意。
1. 祭灶:春节序幕的开启
在宁德,祭灶是春节的起点,被称为“小年”。多数民众在腊月二十四祭“灶公”“灶婆”,部分地区(如古田、屏南)保留腊月二十三的传统。当日,家家户户在灶台摆设香烛、茶酒与果品(如糖果、糕点),祭祀后焚烧纸钱,寓意“送灶神上天言好事”。这一习俗源于民间对“灶神”掌管一家灶火、监察善恶的信仰,旨在祈求来年家庭和睦、饮食无忧。
2. 扫尘:“除陈布新”的仪式感
祭灶后至除夕前,宁德家家户户进行“扫尘”(又称“掸尘”)。“尘”与“陈”谐音,寓意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霉运。主妇们会彻底打扫房屋里外,包括天花板、墙角、家具缝隙,甚至清洗被褥、窗帘。部分地区还有“洗邋遢”的习惯,全家老少换上新衣,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
3. 馈岁:“以礼传情”的辞岁礼仪
“馈岁”俗称“分年”,是宁德亲友间互赠年礼的传统。时间从腊月二十日开始,至除夕结束,礼品多为实用且寓意吉祥的物品,如糖果、饼干、酒、茶叶、水果(如柑橘,象征“大吉大利”)。福鼎地区称“送年”,亲友间互相赠送自制糕点或腌制食品,传递“团圆”“牵挂”之情。
4. 除夕:团圆与祈福的重头戏
祭祖:除夕前二天至下午,各家在大厅摆设丰盛酒席(如鸡、鸭、鱼、猪肉、年糕等),恭请祖宗“回家过年”。点烛上香、斟酒叩拜,由家长带领晚辈行礼,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
年夜饭(年饭):宁德人称年夜饭为“年饭”,菜肴注重“吉利名称”与“寓意”。例如:豆腐(“福”)、猪肉(“禄”)、鱼(“年年有余”,需完整上桌,不可吃完)、年糕(“步步登高”)、青菜(“清清白白”)。酒用红酒,象征“开门红”(做事顺利)。
做年茶:吃年夜饭前,辈份最小的媳妇需泡冰糖茶水,依次敬奉长辈与客人,多出一盏称“添丁茶”(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寿宁地区先喝桔皮糖水(寓意“甜蜜生活”),再吃瓜果(称“尝甜”,祈求来年“甜甜蜜蜜”);霞浦、宁德地区先吃糍汤(称“行时”,寓意“时运亨通”)。
隔年饭:宁德俗语“岁除炊半熟米饭,备新正日食”,即除夕夜煮半熟米饭(保留米芯),留至正月初一食用,饭上放两粒福桔(象征“有食有余”“吉祥如意”)。
压岁钱:长辈给未成年后辈“压胜钱”(又称“红包”),用红纸包裹,金额多为偶数(如66、88、100元),寓意“压胜除邪”(驱赶邪祟)、“健康成长”。
迎年与守岁:除夕夜零点,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焰火(宫庙则擂鼓、鸣钟),称为“迎年”(迎接新年到来);家人团聚炉前,通宵不寐,叙旧话新(如回忆过去一年收获、规划新年目标),寓意“辞旧迎新”“阖家团圆”。
5. 正月:新春的喜庆延续
出行:选吉利方向的“新年之一步”:正月里之一次出门称为“出行”,需遵循当年“利方”(如“利北”则向北走,“利南”则向南走),寓意“走好运”。乡间地区还有“带锄头到田间走走”的习俗,象征“勤劳务实”“五谷丰登”。
做白年:“初二初五”的早宴习俗:多数县(市)以正月初二、初五为“白年日”(霞浦为初三),亲友间邀请吃早宴(菜品简单,以家常菜为主),吃完即走,无需过多寒暄(寓意“轻松开始新年”)。
贺寿:正月初一初三的“寿诞庆典”:若家中有人过寿(如60岁、70岁、80岁),寿家通常选择正月初一或初三摆寿酒,亲朋好友前来贺寿(带礼物如寿桃、寿面、烟酒)。霞浦地区则提前至初二贺寿,仪式更为隆重(如请戏班唱戏、放鞭炮)。
元宵节:年味的“ *** 与收尾”:宁德民众认为“过完元宵才算过完年”,旧时从正月十三至十八通夜张灯,如今演变为灯会、灯展、文艺踩街等活动。特色习俗包括:蕉城霍童线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抽狮”表演闻名,狮子动作灵活,可跳跃、翻滚)、碗窑碗板龙(用碗碟拼接而成,长达数十米,舞动时“上下翻腾”)、屏南双溪香火龙(用稻草、香火 *** ,夜间点燃,宛如“火龙出海”)、周宁际会板灯龙(每节板灯长2米,装有两盏花灯,连接成龙,家家户户参与)、福安穆阳烧火塔(用砖块堆砌火塔,点燃后火焰熊熊,寓意“红红火火”)。宁德、屏南妇女会在元宵夜“剪纸缀灯”(用红纸剪成吉祥图案,贴在灯笼上),携灯到庙里祈子(祈求“早生贵子”);霞浦、屏南、柘荣新婚者,女家需在元宵前三日送“珠灯”(用珠子装饰的灯笼)至男宅,悬于床前,并设果酒宴请女宾(称“食双杯”,寓意“夫妻恩爱”“早生贵子”);福安、寿宁等地吃“汤丸”(糯米、花生、白糖搓制而成,与“团圆”谐音,寓“合家团圆”);寿宁城乡有“迎神赛会”(抬着神像巡游,沿途分发“丁斋”(米馒头),食之祈“全年平安”“人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