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是农历(阴阳合历)为协调回归年(约365.2422天)与农历年(约354.3672天,12个朔望月)之间的天数差而增设的月份,目的是避免农历月份与季节脱节(如冬季出现在农历六月)。其本质是通过“增加一个月”的方式,让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
二、闰月的位置规则:加在某月之后,称“闰某月”
闰月的放置位置并非固定在年初或年末,而是跟随其前一个月的月序,即在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之后添加,并命名为“闰某月”(如“闰四月”“闰七月”)。具体逻辑如下:
1. 中气划分:农历月份通常包含1个节气(如立夏)和1个中气(如小满)。节气与中气的间隔约为30.44天(回归年/12),而朔望月约为29.53天,因此中气会逐月推迟。
2. 无中气月份判定:若某农历月份内没有中气(如中气落在下个月初),则该月为“闰月”,名称取其前一个月的名称加“闰”字(如前一个月是四月,无中气的月份即为“闰四月”)。
3. 实例说明:
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为中气“小满”,下一个中气“夏至”在六月初一,中间五月的农历月没有中气,因此该月为“闰四月”。
1995年农历八月之后的月份没有中气,故为“闰八月”。
三、历史演变:从“年末置闰”到“无中气置闰”
古代闰月的放置方式曾有过调整:
西汉时期:曾将闰月放在年末,称为“后九月”或“十三月”(如《汉书·律历志》记载“朔不得中,谓之闰月”,即年末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后:改用“无中气月置闰”规则,将闰月插入农历年中的适当位置(而非年末),使农历月份与季节更匹配(如避免“六月飞雪”“腊月开花”等时序错乱)。
现行规则:延续“无中气月置闰”,并采用“19年7闰”的近似周期(19个回归年≈235个朔望月),使农历与公历的季节对应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四、常见误区澄清
闰月不是固定在农历十二月之后(如“闰十二月”仅在少数年份出现,并非每年都有)。
闰月的名称取决于前一个月,而非“前面”或“后面”的绝对位置(如“闰四月”在农历四月之后,但可能在农历五月之前或之后,具体由中气分布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