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以耕读为业,声名渐起。沔南名士黄承彦(荆州刘表连襟,蔡瑁之兄)久闻其才学与人品,主动提出将女儿黄月英许配给他。当诸葛亮询问黄月英的情况时,黄承彦直言:“吾有一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此言一出,乡间哗然,流传起“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谚语,但诸葛亮并未犹豫,当即应允。
二、婚后生活:才学与情感的共鸣
黄月英虽外貌被世俗评价为“丑”,但实则才华横溢、贤惠持家。她精通机械制造,传说曾发明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便是在她的技巧基础上改进而成。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常年南征北战,黄月英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抚养子女(诸葛瞻等)的重任,让诸葛亮无后顾之忧。
三、传说典故:羽扇遮面与红盖头的由来
民间流传着多个关于两人的温馨传说。其一,诸葛亮之一次上门求亲时,黄月英送他一把羽扇,并问:“可知还有其二?”诸葛亮不解,黄月英解释:“你与家父畅谈天下大事时,提到曹操、孙权时眉头紧锁,这把扇子是用来遮面的,提醒你大丈夫需沉得住气,不可情绪外露。”此后,诸葛亮无论何时都随身携带羽扇,即使六出祁山、草船借箭等生死时刻,也能胸有成竹。
其二,结婚当天,黄月英头盖红布,想试探诸葛亮是否因自己的外貌而犹豫。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揭开盖头,见黄月英花容月貌,惊讶之余,黄月英道出原委:“我怕你以貌取人,所以故意这么说。”据说,后世女子结婚的红盖头便是从黄月英这儿流传开来。
四、黄月英的“丑”与“才”:世俗偏见与真实才华的反差
乡间对黄月英外貌的评价多为世俗眼光,而她的才华却被历史忽略。史书记载,黄月英“才堪相配”,其发明创造与对家庭的付出,远超过世俗对“美女”的定义。诸葛亮一生对她敬重有加,正是因为看重她的才学与品德,而非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