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重阳节最经典的思乡之作,以“独”与“异”二字奠定孤独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直击人心,成为中国人表达节日思念的“情感密码”。诗人遥想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却独缺自己,将思念转化为具象的画面,缠绵悱恻却含蓄深沉。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将重阳节的“黄花”“西风”与相思结合,以“薄雾浓云”的阴沉天气烘托愁绪,“人比黄花瘦”用菊花喻人,将思念之深转化为视觉上的憔悴,婉约中带着刻骨铭心的深情,成为重阳怀人的经典意象。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的诗以“江涵秋影”的开阔画面开篇,传递出重阳登高的畅快。“尘世难逢开口笑”道尽人生无奈,却以“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豁达化解,主张及时行乐,不被落晖、时光所困,展现了超脱的人生态度。
《采桑子·重阳》——近现代·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的词跳出传统重阳的悲秋框架,以“战地黄花”替代庭院菊花,将重阳的秋风写得比春光更有气势。“寥廓江天万里霜”展现壮阔的天地景象,传递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赋予重阳节新的生命力。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诗以“故人具鸡黍”的朴实场景开篇,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相约重阳的细节,传递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人间烟火气的温暖。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的诗以“望乡台”切入,直白地表达了异乡的孤独。“人情已厌南中苦”写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而“鸿雁那从北地来”以鸿雁反衬自己无法归乡的无奈,将思乡之情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