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六”教师节(1931年起)
1931年5月,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300余人,在南京中央大学 *** ,发起设立教师节。会上发表《教师节宣言》,明确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大目标,并议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又称“双六节”)。尽管这一教师节是民间自发组织设立,未得到当时的官方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部分苏区也曾响应庆祝。
2. “八·二七”教师节(1939年起)
1939年,为 *** 师节日期,决定以中国古代教育先驱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二十七)为教师节,并颁布《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因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家山河破碎、学校迁徙频繁,这一教师节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推行。
3. “五·一”教师节(1951年起,未实际实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5月1日国际劳动节同时作为教师节,意图将教师群体纳入劳动者的整体庆祝范畴。但由于劳动节本身的综合性特点,缺乏教师职业的独特标识,加上后续宣传力度不足,这一教师节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未形成实际的庆祝活动。
4. “九·十”教师节(1985年起,现行)
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选择这一日期的原因包括:新生入学伊始便于开展尊师活动,营造“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的良好氛围;9月全国性节日较少,有利于集中组织宣传和庆祝活动。自此,中国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法定职业节日。
(注:台湾地区现行教师节为9月28日,源于1952年学者考证孔子诞辰为公历9月28日,此为地方性节日,不属于中国大陆历史上的教师节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