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的风俗有哪些

admin

1. 苗族“四月八”:贵阳及周边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传说源于纪念古代苗族英雄(如古波养六),人们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吹芦笙、箫笛,唱山歌、跳芦笙舞,同时进行社交、商业贸易等活动。如今已成为苗、布依、侗等多民族共同狂欢的盛典,也是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布依族“六月六”: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贵阳市及邻县布依族群众聚集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传说源于纪念一位用青山秀水图击退魔王的布依姑娘,节日以歌传情,青年男女借此寻找意中人,同时融入斗牛、赛歌等传统活动。

3. 布依族“三月三”:又称“地蚕会”,原是为祭祀地蚕、祈求庄稼丰收的节日,现演变为歌节。贵阳及邻县布依族群众云集乌当区新堡乡等地,赛歌、木叶传情、戏水欢歌,充满浪漫气息。

贵州贵阳的风俗有哪些

4. 苗族“跳场”(跳花场):苗族传统社交节日,主要分布在花溪区桐木岭、乌当区东风石头寨、白云区都溪等地,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三举行。活动包括“踩场”(祭祖、栽花树、吹芦笙)、“正场”(男女青年跳芦笙舞、择偶)、“扫场”(收场)。其中“牵羊”(女青年用腰带拴男青年腰带跳舞)是核心环节,象征爱情联结。

二、民间工艺与文化

1. 苗族刺绣与挑花:苗族刺绣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色彩丰富、针法精巧(如绉绣、散绣、堆绣),图案绚丽,是苗族服饰的核心装饰;挑花则是根据底纹布经纬线设计几何图案,构图严谨、富于节奏,花溪苗族挑花工艺精致,融合现代审美。

2. 原木艺术:以保留表皮的自然植物(如树木、竹子)为载体, *** 成家具、装饰品,风格纯朴自然,兼具现代美感,体现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

3. 贵州花灯:明朝初年由江南及中原军士传入贵州,是贵州民间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包含花灯歌舞(“地灯”“锣鼓灯”,手执扇、帕,歌舞结合)和花灯剧(有剧情),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其 *** ,民间有“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

三、传统体育与娱乐

1. 芦笙舞:苗族代表性舞蹈,以芦笙(竹木制簧管乐器,6管最常用)为伴奏,舞步百余种(如吸收武术、杂技动作),节奏明快、粗犷热烈。形式有“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是贵州喜庆佳节(如春节、苗年)的必备活动。

2. 斗牛:贵阳郊农村的农闲娱乐活动,农历六月至八月举行,地点多为高坡、孟关。参赛公牛(称“巴郎”)赛前需“喝巴郎酒”(亲友敬酒壮行),“踩场”(绕场一周,唢呐、爆竹助威)是序幕,正式比赛时二牛角撞,胜负难分时由管牛老手拉开,防止伤亡。斗牛场选在四周缓坡、中间平地的地方,便于观众观望。

四、传统礼仪与习俗

1. 布依族拦门酒:布依寨迎接贵客的传统仪式。年轻姑娘身着华丽服饰,站在寨门口,手持牛角杯盛满米酒,客人需一气喝完(不可推辞),且不能用手扶牛角(否则会被要求再喝一杯),体现布依族的热情好客。

2. 春节“掷状元红”:民国时期贵阳春节的传统娱乐活动。用竹子制成箭状竹片(刻有“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参与者掷六颗骰子入大海碗,点子大者得竹片,最后“状元”为胜。掷骰子时清脆的响声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氛围。

3. 端午节“游百病”:老贵阳端午节的习俗。端午当天,人们出门到郊外转游,认为可将疾病“抛到外面”,保一年健康。这一习俗融合了驱邪与休闲的双重意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