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察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故事梗概
人物与背景:春秋时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因家中无井,浇地、取水需专人外出打水,长期不便。
凿井与原话:丁家在自家院中凿井后,不再需要专人外出取水,等于多出一名可用劳力。丁公对外只说:“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省出一个劳动力”)。
以讹传讹:这话被人误听成“从井里挖出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甚至传到宋国国君耳中。
真相大白:宋君派人核实,丁公澄清:是“得一人之使”(节省一个人力),并非“从井中得人”。
寓意核心:提醒人们传言往往在传播中走样,必须审慎查证,方能得其实。
含义与用法
成语:丁公凿井
拼音:dīng gōng záo jǐng
释义:比喻语言辗转相传而与事实相去甚远,即“以讹传讹”。
用法:主谓式;可作谓语。
近义:穿井得人。
例句:
“这条消息未经核实就刷屏了,简直成了现代版的丁公凿井。”
“涉及数据与事实的报道,要先求证再引用,免得落入丁公凿井之误。”
延伸启示
审察传闻:古语云“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对信息要多方比对、按事物规律与人之常情加以判断,方能避免把“白”看成“黑”。
信息素养:在“人人皆媒”的时代,更要对来源不明或耸动的消息保持警惕,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必要时求证权威渠道再传播。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