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最初是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人们通过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竞渡,庆祝“飞龙在天”的吉日,这是端午节最古老的起源。
后来,端午节逐渐与历史人物纪念相结合。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得知祖国灭亡的消息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了打捞他的尸体,纷纷划船竞渡;为了防止江河中的鱼虾啃食其身体,又将粽子投入江中。这些行为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核心习俗。
端午节还有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忠臣,被夫差赐死,尸体投入江中)、曹娥(东汉孝女,为寻父投江,后抱父尸而出)等说法,但这些多为后世附会,影响力不及屈原说。古代北方将五月视为“恶月”,五日视为“恶日”,认为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端午节也融入了驱邪避疫的元素,如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二、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活动,起源于上古图腾祭祀或打捞屈原的传说。人们划龙舟竞渡,既是为了驱散江中的鱼群,也是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赛龙舟盛行于南方吴、越、楚等地,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统体育赛事。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最初是祭祀用的贡品,后来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象征。其做法是将糯米用粽叶包裹,形状多为三角形,馅料因地域而异:北方多包小枣(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口味(如浙江嘉兴粽子)。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缅怀古人,也象征着团圆与吉祥。
挂艾草菖蒲: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驱邪植物。人们将艾条、菖蒲插于门眉或悬于堂中,利用其特殊的香气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菖蒲叶片形似宝剑,寓意“斩除邪恶”;艾草则被视为“医草”,具有药用价值。
佩香囊: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内装白芷、川芎、芩草等香料或雄黄粉。传说香囊能避邪驱瘟,保护佩戴者的健康。香囊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动物形等,既是装饰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人们将雄黄倒入酒中,涂抹于小儿的额头、鼻耳或饮用少量(成人)。传说雄黄能“杀百毒”,涂抹额头可驱避蚊虫、蛇蝎,保护儿童免受邪祟侵害。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的重视。
系五彩绳:五彩绳又称“长命缕”,用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象征五方五行(青对应东方木、红对应南方火、白对应西方金、黑对应北方水、黄对应中央土)。人们将五彩绳系于手腕、脚踝或挂于床帐,寓意避灾除病、保佑安康。
沐兰汤:沐兰汤是古代端午节的传统洗浴习俗,《大戴礼记》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里的“兰”并非现代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具有香气和药用价值。人们用佩兰煎水沐浴,据说能祛除污垢、预防皮肤病,象征“洗去晦气,迎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