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风俗有哪些 正月初七是什么节日

admin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人类的诞辰日”,别名“人日”“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拥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其起源与女娲创世传说密切相关——相传女娲在正月初一至初六依次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第七日才创造出人类,因此这一天被视为“人日”。早在汉代,《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晴则人寿年丰”的记载;魏晋时期,剪彩为“人胜”(头饰)的习俗兴起;至唐朝,人日节盛况空前,皇帝常宴请群臣,成为全民性的重要节日。

正月初七的主要风俗

1. 戴人胜

正月初七风俗有哪些 正月初七是什么节日

“人胜”是一种传统头饰,又称“彩胜”“华胜”,用彩纸、丝帛、金箔等材料剪成小人或花朵形状,戴于头上或贴于屏风。这一习俗始于晋朝,寓意“欲为人上之人”,同时也有纪念人类诞生的含义。

2.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蔬菜(如芹菜、葱、蒜、芥菜、韭菜等)熬制的杂菜汤,各地食材略有差异(广东用芥菜、芥兰,客家人加鱼,台湾用菠菜、芹菜)。其寓意包括“更新”(羹与“更”谐音)、“除去邪气”“医治百病”,部分地区还通过蔬菜象征“聪明”“勤力致富”“鸿运当头”等吉兆。

3. 捞鱼生

流行于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众人围坐一桌,将鱼肉、配料(如姜丝、葱丝)与酱料倒入大盘,站起身挥动筷子捞动,同时喊“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力求“越捞越高”,象征“步步高升”。

4. 登高

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避祸”不同,更强调“积极祈福”。古人认为登高可亲近自然、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也有“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5. 吃面条

部分地区(如山东、河北)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象征“长寿安康”。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被视为“小孩日”“大人日”“老人日”,对应人群需吃面条以祈求各年龄段的健康。

6. 不出远门与家庭团聚

古代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应留在家中陪伴家人,避免出远门。这一习俗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强调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7. 祭祀祖先与尊老爱幼

人们会准备丰盛祭品祭祀祖先,表达对先辈的缅怀与感恩,维系家族纽带;晚辈需格外敬重长辈,聆听教诲,长辈也会向晚辈传递生活经验,强化家庭情感。

8. 送火把(部分地区)

山东等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火把,在门前点燃后送至村外,寓意“驱除火灾”,祈求新年平安无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