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多个富有文化意蕴的别称,每个别称背后都承载着独特的民俗信仰与历史渊源:
1. 小年朝
又称“天庆节”,源于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休假五日。后来民间将此日称为“小年朝”,延续“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传统习俗中,这一天“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大年初一)的禁忌相似,寓意保留福气、避免散财。
2. 赤狗日
“赤狗”是古代神话中的熛怒之神(掌管南方与烈火的凶神),民间认为初三遇到赤狗会带来不吉利,故这一天不宜外出拜年或与人争执。部分地区还有“贴赤口”的习俗,即在门口张贴红色纸条,以破解口舌是非,祈求平安。
3. 赤口日
与“赤狗日”关联紧密,“赤口”意为“口舌之争”。古时人们为避免初三发生争吵,多选择居家祭祀祖先、祈福神明,而非串门访友。这一别称反映了民间对“和气生财”的重视,希望通过规避口舌来维持家庭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4. 猪日
源于女娲造万物的传说:女娲在创造万物时,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初三被视为“猪日”,民间传统中认为当日不宜杀猪,若天气晴朗则预示当年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会因此喜上眉梢。
5. 谷子生日
民间将正月初三视为“谷子生日”,认为这一天是谷物的“诞辰”。传统习俗中,家家户户会举行祈年仪式,祝愿来年谷物丰收,并禁食米饭,以示对谷物的敬畏之心。这一习俗体现了农耕文化中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6. 老鼠娶亲日
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民间认为此时应早早熄灯睡觉,避免打扰鼠辈。人们会在屋角洒落米粒、糕饼等食物,称为“老鼠分钱”,寓意与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希望老鼠不再糟蹋粮食。这一传说也与“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的民谣相呼应,反映了人们经过前两天的忙碌后,希望借机休息的心态。
7. 扫帚日
在北方部分地区(如东北),正月初三被称为“扫帚日”。这一天,人们可以将大年初一、初二积攒的垃圾集中清理,但打扫时需从外往里扫(象征“聚财”),不能做彻底的大扫除。这一习俗融合了“除旧布新”与“保留福气”的双重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