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戏是布依族独有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布依语称“谷艺”(又称“土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南盘江沿岸布依族聚居地区,是国家级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融合了布依族宗教祭祀、民间音乐与汉、壮等民族戏曲元素,历经270余年发展,形成了极具民族辨识度的艺术形态。
1. 历史渊源:从宗教祭祀到舞台艺术
布依戏的起源与布依族的宗教习俗和民间音乐密切相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册亨、兴义等地的布依族“老摩”(祭司)在跳神祭祀的唱段中加入情节和人物,形成“族中戏”;清嘉庆年间(1797年),王姓土司族子王金龙等将祭祀唱段改编为有故事情节的戏,在节日酒宴中表演,标志着布依戏雏形形成。清光绪初期(1875年),布依戏已具备舞台演出形式,开始在南盘江两岸流动演出。
2. 核心特色:民族元素的深度融合
(1)语言与剧目:民族文化的活载体
布依戏的剧目分为三类:传统剧目(源于布依族传说、宗教故事,如《罗细杏》《三月三》《人财两空》)、移植剧目(改编自汉族历史故事,如《玉堂春》《薛仁贵征东》,经长期实践趋于民族化)、现代剧目(反映当代布依族生活,如《三妹回娘家》《好媳妇》)。其中,传统剧目和部分移植剧目唱、白均用布依语,现代剧目也保留布依语对白,是布依族语言、民间故事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音乐与伴奏:乡土气息的旋律基底
布依戏的音乐起源于“摩公调”(布依族祭司的唱腔),吸收了南盘江流域的民歌“浪哨腔”(谈情说爱的曲调)、“苦调”(诉苦情感的表达),以及“八音坐唱”(布依族传统曲艺)的曲牌,形成“起落调”“灯调”“马倒铃”等特色曲牌。伴奏乐器以民族乐器为主,包括牛骨胡(布依族特有弓弦乐器)、葫芦胡、月琴、竹笛、勒浪(哨呐类乐器)、木叶,以及包包锣、刺鼓、钹等打击乐器,旋律古朴、悠扬,充满乡土气息。
(3)表演形式:程式化与生活化的结合
布依戏的表演有固定程序:开台时需“点符浪”(念咒语)、“降三星”(祈福)、“打加官”(吉祥戏),正戏为主体,扫台(扫除邪祟)后封箱,体现了布依族“驱邪祈福”的传统习俗。行当分为“三旦七生”(小旦、老旦、武旦;小生、老生、文生、武生、大王、差官、丑角),每个行当有特定步法:小生走“三角步”(稳健)、旦角走“紧腿横移步”(轻盈)、小丑走“猴步”(活泼),动作质朴、生活化,符合布依族人民的审美习惯。
3. 传承与发展:从“族中戏”到国家级非遗
布依戏最初是布依族村寨的“族中戏”,由戏师口传心授,以自然村寨为基础组建戏班(每班3036人,取“双喜”之意)。2006年,布依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符号。近年来,通过建立原生态保护区、开办传承人培训班、将布依戏纳入乡土教材等方式,推动其传承与创新,如大型现代布依戏《谷艺神袍》的成功演出,展现了布依戏在当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