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夏是重要的节气礼俗,帝王会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身着朱红色礼服、佩戴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也装饰为朱红色,以象征对丰收的企求与美好愿景。宫廷内还会“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将冬季贮藏的冰块分赐给官员,寓意消暑纳凉。
称人:祈求夏日健康平安
立夏当天,民间有“称人”的习俗。人们会在村口或家中挂起大木秤,秤钩悬凳子或竹筐,大家轮流坐上去称重。司秤人一边打秤花(从小数往大数拨秤砣),一边讲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这一习俗源于三国时期“阿斗称体重”的传说,民间认为称人能监测夏季身体变化,祈求夏日平安、避免“疰夏”(夏季腹涨厌食、乏力消瘦的症状)。
斗蛋游戏:孩子们的夏日乐趣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会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破损),用冷水浸几分钟后再套上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行“斗蛋”: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蛋头对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最后分出“大王”(蛋头胜者)、“小王”(蛋尾胜者)。谚语“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体现了这一习俗的寓意——认为吃蛋、斗蛋能让孩子在夏日保持健康。
尝新(三新):品味时令鲜味
江南地区立夏有“尝新”习俗,即品尝当季新鲜食物。苏州称“立夏见三新”,指樱桃、青梅、麦子,用于祭祖;常熟的“九荤十三素”更为丰盛,九荤包括鲫、咸蛋、螺鰤、熄鸡(微火煨熟的鸡)、腌鲜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等;南通则吃煮鸡、鸭蛋。部分地区还有“野米饭”习俗,儿童向邻里乞取米、肉,采掘蚕豆、竹笋,在野外用石头支锅灶自烧自吃,寓意避灾祸。
吃立夏饭:寓意五谷丰登
立夏饭是立夏特色美食,多用五种颜色的食材 *** 。安徽等地用嫩蚕豆或豌豆与鲜笋、肉煮成糯米饭,称为“五色饭”(白米加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寓意“幸福安康、五谷丰登”;也有用乌饭叶(野生灌木叶子)浸出汁液煮成的乌糯米饭,认为立夏日吃乌糯米饭能避免中暑、防蚊虫叮咬。
挂蛋:驱邪保平安
立夏当天,大人会用丝线编成蛋套,将煮熟的鸡蛋、鸭蛋、鹅蛋装入,挂在孩子颈上。民间认为“立夏挂蛋”能“驱邪保平安”,防止孩子“疰夏”。孩子们会带着蛋四处炫耀,甚至互相“斗蛋”,成为立夏更具童趣的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