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经典异兽,最早见于《山海经》。《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最初是能抵御凶邪的瑞兽;《山海经·大荒西经》补充“有赤犬,名曰天犬”,扩展了天狗的形象(赤犬形态)。汉代《史记·天官书》将天狗描述为“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将其与天文现象关联,视为“奔星”(彗星/流星)的象征;清代《山海经笺疏》则纠正了“天狗星即天狗兽”的误解,明确两者为不同概念。
2. 核心传说:天狗食月/日:
古人将月食、日食现象解释为“天狗吞月/日”。传说天狗因怨恨或贪念,追逐并吞食日月,导致天地陷入黑暗。为拯救日月,民间形成“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的习俗,用声响吓退天狗,使其吐出日月。这种习俗至今仍在部分地区保留,如宁波谚语“天狗吃月亮,地下放炮仗”、怀化说法“天狗吃月,脸盆子敲缺”。民间还认为天狗会导致妇女不育,因此供奉“送子张仙”(手执弹弓仰天瞄准,象征射杀天狗)以祈求子嗣。
3. 文化象征与艺术表达:
天狗的文化象征随时代变化:早期是“御凶”的保护神,后来逐渐演变为“凶兆”的象征(如《续资治通鉴》记载“天狗星坠地,血食人间五千日,始于楚,遍及齐、赵,终于吴”,预示天下大乱)。在文学作品中,天狗常被赋予反抗或吞噬的意象,如杜甫《天狗赋》“夫何天狗嶙峋兮气独神秀”(赞美其气势)、卢仝《月蚀诗》“天狗下舐地,血流何滂滂”(描述天狗食月的恐怖)、郭沫若《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亮来吞了……”(以天狗喻自我,表达彻底解放的渴望)。
二、日本传说中的“天狗”
日本天狗是其本土妖怪文化中最知名的形象之一,源于对中国天狗的吸收与演变。早期日本天狗形象受中国影响,如“乌鸦天狗”(鸟喙人身、长羽翼),传说为崇德上皇怨灵所化(保元之乱后含恨而死,发毒誓“愿为日本之大魔”)。随着传说发展,天狗逐渐融入山岳信仰,形象转变为“鼻高天狗”(红面高鼻、身生双翅、持金刚杖/太刀,穿修验道行者服),被认为是山中修行未臻火候的僧人或傲慢者的亡灵所化。日本天狗既有恶的一面(拐走迷失路人、引发山中异象),也有善的一面(如鞍马山鬼一法眼,收留义经并传授武功,助其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