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更具辨识度的民俗是“送寒衣”,即为祖先焚烧冥衣、纸钱及相关纸制物品,传递生者对逝者的关怀。冥衣多为五色纸(红、黄、蓝、白、黑)剪成,部分地区如晋南会在五色纸中夹裹棉花,象征为亡者 *** 棉衣、棉被;晋北则更细致,将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样式,甚至配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力求还原阳间器物细节。焚烧时需注意:新丧者用白纸做寒衣(俗称“新鬼不敢衣彩”),并在焚烧时哭泣(女声十九声、男声十一声);老丧者则用彩色纸。部分地区为避免孤魂野鬼抢夺,会在十字路口焚烧多余五色纸,寓意“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家祭与墓祭:双重纪念方式
寒衣节祭祀分为家祭与墓祭两种形式。家祭通常在堂屋设奠,供品以三碗水饺为主(富者可增加乾鲜果品、糕点等),将冥衣、纸钱装入包裹或红纸袋(标注亡者姓名、辈分),焚香秉烛后,全家依尊卑长幼行四叩首礼(“神三鬼四”);祭毕可将包裹在门口或十字路口焚化。墓祭则需前往祖先坟茔,除供品外,还需打扫坟墓、添土(部分地区称“添坟”),然后将冥衣、纸钱在坟头焚烧,有的地方会在坟头撒灰圈(留口朝向坟墓方向),防止孤魂野鬼侵入。
烧包袱:简化与象征
随着时代变迁,“烧包袱”逐渐成为寒衣节的简化习俗。人们将冥纸封入纸袋(类似信封),写明收者(亡者)与寄者(生者)的姓名、称呼(如“先考×××收”“孙××寄”),如同邮寄包裹一般,再焚烧给祖先。这种方式既保留了“送寒衣”的心意,又减少了焚烧纸张的繁琐,更符合现代环保需求。
生者活动:关联现实的生活仪式
寒衣节不仅是祭奠祖先的日子,也与生者的生活紧密相连。生者会在当日整理火炉、烟筒(确保天寒时能顺利取暖),妇女们会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家人试穿(即使天气尚暖,也要“图个吉利”);部分地区如洛阳有“十月一,油唧唧”的说法,指人们会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丰盛的供品,既用于祭祖,也为家人改善生活。
传说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多元载体
寒衣节的习俗背后有多个经典传说,其中“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最为知名——孟姜女为修筑长城的丈夫送衣,却得知丈夫已死,哭倒长城找到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这一传说赋予了寒衣节“深情与贞烈”的文化内涵;而朱元璋“授衣”传说(明初十月初一行“授衣”之礼,赐群臣赤豆、糯米羹)则为节日增添了皇家色彩。不同地域还有特色习俗:北京富户会请冥衣铺糊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山东鲁西南用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 *** 纸扎(如纸马、纸轿),供其在阴间娱乐;河南洛阳则在十月初一吃荞面、莜面,寓意“驱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