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admin

时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贡山一带);别称:鲜花节、山母节、阿茸节。

起源:纪念勇敢善良的怒族姑娘阿茸。传说阿茸为解决怒江干旱,劈开悬崖引来泉水,却被头人杀害,化为山洞中的石像,人们为缅怀她而定此节。

主要活动:节前,村民选择石灰岩溶洞(如贡当崖仙女洞)作为祭祀场所;当日,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携带杜鹃花、玉米粑粑、咕嘟酒等祭品前往。祭祀时,先摆祭品、烧松烟,由长者念祝词,祈求仙女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人们绕洞行走、插鲜花,祭毕围坐山坡,饮酒聚餐、唱歌跳舞。晚间,青年男女点燃篝火,对唱情歌、跳传统舞蹈,通宵达旦。如今,这一节日已成为怒族与傈僳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同参与的交流盛会。

怒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 怒族年(盍司节、炉瑟)

时间:农历十二月底至正月初十(部分地区延续至正月十五);别称:新年、盍司节、炉瑟(怒语音译,意为“岁首”)。

核心意义:送旧迎新,感恩天地、祖先与自然的馈赠,祈求新年吉祥如意。

节前准备:腊月二十九,家家清扫庭院、清除火塘积灰(象征送走晦气),用青松枝装饰门面、铺松针于地(喻四季常青);备足柴火、杀年猪,用糯米和籼米舂制粑粑,酿制“咕嘟酒”(玉米面发酵酒)。除夕夜,举行“敲犁头祈雨”仪式,全家共吃团圆饭,将玉米花、饭菜置于火塘三角架上,摆放三杯酒、三片肉,进行“那作莫”仪式(祈祷新年丰收)。

新年活动:初一凌晨,孩童打着火把、背着水桶,争先去井里舀“吉祥水”(传说水面浮有天神赐予的酥油状物,喝到可保全年顺遂);随后,晚辈向长辈拜年,行跪礼并接受祝福。给牛和狗“拜年”是特色习俗:给牛喂油煎面饼和肉汤,感谢其一年的耕作;给狗喂食,感恩其“撵山”守护家园。白天,开展射箭、打石头靶、摔跤、打秋千等活动(男青年比艺,女青年比秋千高度,获胜者备受赞赏);夜晚,村民围坐篝火旁,弹奏“达比亚”(怒族琵琶)、吹口弦,跳传统舞蹈,老人唱民歌(内容多为民族历史、英雄故事),通宵达旦。

3. 祭谷神节(汝为)

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意义:祈祷谷神保佑,祈求来年粮食丰收。

主要活动:节前,村民打扫庭院、准备祭品(如玉米粑粑、酒肉);祭祀时,将祭品摆放在谷仓或专门的祭坛上,由巫师(董木萨)主持仪式,念诵祭词,感恩谷神的滋养,祈求来年庄稼免受病虫害、雨水充足。祭毕,全家分享祭品,寓意“分享神的恩赐”。

4. 祭山林节

时间:正月初四五(部分地区);参与者:仅限男性。

意义:感恩山林的馈赠(如猎物、药材、柴火),祈求山林守护神保护村寨平安、林木茂盛。

主要活动:以黑羊为牺牲,举行祭祀仪式;巫师念咒,祈求山林神灵保佑村民顺利、山林不受火灾。仪式结束后,村民共同聚餐,分享羊肉,增强村寨凝聚力。

5. 新米节

时间:稻谷成熟时(兰坪一带);意义:庆祝丰收,感恩土地与自然的馈赠。

主要活动:各家从熟地里割下少量稻谷,舂成新米;杀一只鸡(或用猪肉),做一顿新米饭。先将鸡肉和米饭喂给狗(传说狗从天上带来谷种,对人类有恩),然后全家围坐,品尝新米饭,寓意“尝新庆丰收”。部分地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传递丰收的喜悦。

6. 贺新房

时间:木楞房建成但未开设门窗时;意义:庆祝新居落成,祈求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主要活动:主人先杀鸡,请巫师祭新房(念诵祭词,祈求房屋坚固、家人安康);然后用斧头在木楞房一壁砍开一个洞(象征“开门纳福”);当天,村民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增进邻里感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