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日的起源基础:博物馆概念与功能的演变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涵盖历史、天文、史诗、音乐、舞蹈等领域,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核心。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内建立了收藏雕塑与战利品的宝库,被视为博物馆事业的早期雏形。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博物馆主要作为皇室或贵族的私人收藏空间,仅供少数人观赏奇珍异物。
18世纪末,西欧国家(如英国、法国)开始出现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标志着博物馆功能的重大转变。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博物馆之功能》一文,明确提出“博物馆应成为公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学者顾迪则在《将来的博物馆》《博物馆行政管理的原则》中进一步强调,博物馆需革新教育模式,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理念推动了博物馆从“收藏展示”向“教育服务”的转型,为博物馆日的设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博物馆日的发起与确立: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关键推动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法国巴黎成立,这是全球博物馆界的权威性非组织,致力于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国际化与合作。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深入探讨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提出需要通过专门节日强化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
1977年,为响应这一议题,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式宣告将每年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选择5月18日的原因未见于公开明确记载,但这一日期成为全球博物馆界共同的节日符号,旨在通过集中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公众关注博物馆事业,推动博物馆在全球文化传承、教育普及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博物馆日的发展与完善:主题化与常态化
1992年之前,国际博物馆日并未设定固定主题,各国博物馆多根据本地实际自行组织活动。为强化节日的全球导向性与议题聚焦性,1992年起,国际博物馆协会开始为每年国际博物馆日确定统一主题。例如1992年主题为“博物馆与环境”,关注博物馆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1997年为“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呼吁保护文化遗产免受非法侵害;2023年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探讨博物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
随着主题化运作,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形式日益丰富,涵盖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线上直播等,参与主体也从博物馆扩展至文化机构、教育部门、企业及公众。中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于1997年起每年举办全国性的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如2025年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推出展览、论坛、惠民展演等多项活动,推动博物馆与社会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