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及其前六位”的核心概念:过去七佛
“释迦牟尼佛及其前六位”合称为“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是佛教中离现世最近的七位觉悟者。其中,释迦牟尼佛是第七位(贤劫第四佛),前六位依次为庄严劫末的三位佛陀(毗婆尸、尸弃、毗舍浮)与贤劫初的四位佛陀(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共同构成了佛教“过去佛”的核心体系。
1. 毗婆尸佛(Vipaśyin):七佛之首
基本信息:意为“胜观”“种种见”,是过去七佛的之一位,距今九十一劫(一劫约13.4亿年)前出世。
成道与弘法:在波波罗树下成道,举行过三次盛大说法 *** ,之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第三次八万。上首弟子为骞荼尊者、提舍尊者。
经典记载:《观佛三昧海经》描述其佛身紫金色,身高六十由旬(一由旬约60里),圆光百二十由旬,能变化八万四千种形象,每一形象含八万四千种功德,光芒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2. 尸弃佛(Śikhin):庄严劫第二佛
基本信息:意为“火”“火首”“顶髻”,是过去七佛的第二位,距今九十一至三十一劫之间出世(庄严劫第三十一劫)。
核心象征:象征“无分别智”(根本智),为众智之本,能断除一切烦恼根源。
经典记载:《长阿含经》提到其为过去庄严劫中“持髻”之佛,以“火”喻其智慧能焚烧烦恼。
3. 毗舍浮佛(Viśvabhū):庄严劫第三佛
基本信息:意为“遍一切自在”“一切胜”,是过去七佛的第三位,也是庄严劫的最后一位佛陀。
成道与弘法:在娑罗树下成道,曾有一会说法,度化弟子四万。上首弟子有萨尼、毗楼等,执事弟子为善觉。
经典记载:《增一阿含经》称其为“遍一切自在”之佛,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有障碍。
4. 拘留孙佛(Krakucchanda):贤劫之一佛
基本信息:意为“所应断”“断一切烦恼”,是贤劫(现在劫)的之一位佛陀,距今约二十七劫前出世(贤劫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
成道与弘法:在尸利沙树下成道,举行过一次说法 *** ,度化弟子四万。上首弟子为萨尼、毗楼,执事弟子为善觉。
经典记载:《观佛三昧海经》描述其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旬,通身光五十旬,相好具足如紫金山,能令行者远离恶道,常生净国。
5. 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贤劫第二佛
基本信息:意为“金色仙”“金寂”(身金色、寂灭烦恼),是贤劫的第二位佛陀,距今约二十三劫前出世(贤劫第八减劫,人寿减至四万岁时)。
成道与弘法:在乌暂婆罗树下成道,举行过一次说法 *** ,度化弟子三万。上首弟子有舒般那多、郁多罗,执事弟子为安和。
经典记载:《大智度论》提到其“身金色故名金仙人”,《观佛三昧海经》称其放大光明,行者见之可得百亿诸三昧门、无数陀罗尼。
6. 迦叶佛(Kāśyapa):贤劫第三佛
基本信息:意为“饮光”(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是贤劫的第三位佛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老师,距今约一万劫前出世(贤劫第七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
成道与弘法:在尼拘律树下成道,曾预言释迦牟尼将在未来人寿百岁时成佛。经典中未明确记载其说法 *** 详情,但强调其为“过去佛”中的重要传承者。
7. 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贤劫第四佛(离世最近)
基本信息:意为“能仁寂默”(“能仁”表慈悲,“寂默”表智慧,悲智双运),是过去七佛的第七位,也是离现世最近的佛陀,距今约2500多年前出世(贤劫第四减劫,人寿减至一百岁时)。
生平与贡献: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创立佛教,主张“四谛”“八正道”,被尊为“佛陀”(大彻大悟者)、“如来”(乘如实道而来)。
经典记载:《长阿含经》提到其为贤劫中“第四佛”,《增一阿含经》将其列为“七佛”之一,其教法至今仍在全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