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气温骤降,饮食需以“温补御寒、滋阴润燥”为核心。一方面,适当增加羊肉、鸡肉、牛肉等温热性肉食,以及核桃、栗子、黑芝麻等坚果,补充蛋白质和脂肪以提高抗寒能力;多吃雪梨、银耳、百合、枸杞等滋阴食物,缓解冬季干燥引起的皮肤瘙痒、口鼻干渴等症状。冬季进补需先调养脾胃,可食用山药粥、莲子大枣粥等健脾益胃的食物,避免因脾胃虚弱导致“虚不受补”。
2. 起居作息:早睡晚起,避寒保暖
遵循“冬藏”规律,坚持“早睡晚起,必待日光”的作息原则。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蓄 *** ,保证每天78小时充足睡眠,尤其老年人应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重点保护头部、颈部、腰部、脚部等易受寒部位,可通过戴围巾、穿厚袜子、用热水泡脚等方式驱寒,避免寒邪入侵损伤阳气。
3. 运动养生:适量轻缓,动静结合
冬季运动需避免剧烈消耗,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散步等轻缓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但不出汗为宜。运动时间宜选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阳光充足时,避免晨起过早或大风降温天外出,防止汗出过多耗伤阳气或受寒感冒。
4. 精神调养:平和心态,收敛情绪
冬季万物凋零,光照时间缩短,易引 *** 绪低落或抑郁。需保持精神安静,通过晒太阳、听音乐、养花、与友人倾诉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激动或与人争吵。尤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避免生气动怒,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5. 中医特色:艾灸、 *** 增强体质
可通过艾灸足三里、神阙穴等温阳散寒穴位,或 *** 命门、肾俞等补肾穴位,增强机体抵抗力。冬季适当使用艾草熏蒸室内,可净化空气、预防感冒(呼吸道过敏者慎用)。
立冬是否代表步入冬季
1. 传统意义上的冬季开始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之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作物收晒完毕、动物准备冬眠,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民间习惯将立冬视为冬季的开始,此时北半球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气候由秋季的少雨干燥向冬季的阴雨寒冻过渡。
2. 气象学上的冬季标准
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10℃以下”作为冬季的开始,更侧重实际气温变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入冬时间差异较大:东北、西北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通常在10月上中旬已入冬;华北、黄淮地区多在10月底至11月初入冬;长江流域则在11月底小雪节气前后入冬;华南部分地区因气候温暖,冬季可能推迟至12月甚至更晚,甚至全年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