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处,坐落在嵩山西麓、少室山北麓的五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4°30′27.71″、东经112°56′10.39″。其东北距郑州市约74公里,正北过鄂岭口可至偃师市,再向西北可达九朝古都洛阳市。少林寺周边山峦环绕,背依五形成天然屏障,坐北向南的布局使其尽览嵩山“二室之胜”(太室山与少室山),山林幽静、气势恢宏。
少林寺的历史沿革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由孝文帝敕建,旨在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跋陀是禅宗先驱,其弟子慧光为律学巨匠,僧稠被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奠定了少林寺的宗教基础。隋文帝时期(581—600年),少林寺获赐土地百顷,成为拥有庞大寺产的大寺院。唐初(621年),少林寺僧人昙宗等十三位武僧擒拿王世充侄子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秦王李世民,此后以“武勇”闻名天下,开启了少林功夫的辉煌篇章。元代,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雪庭福裕禅师创立宗法门头制度,强化了僧众对寺院的归属感。明代(1368—1644年),少林功夫进一步发展,僧人多次受朝廷征调参与战争,屡建功勋,寺内碑刻、武僧规模均达鼎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重建山门并重修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题诗立碑,增添了皇家色彩。近代,1928年军阀混战导致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阁等重要建筑及典藏被烧毁,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逐步修复,成为集宗教、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世界知名寺院。
少林寺的文化与景观特色
少林寺以“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为核心特色,被誉为“天下之一名刹”。禅宗方面,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华,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禅宗,主张“壁观”(坐禅沉思)以领悟禅理,其弟子慧可将“衣钵”传承,形成“南宗”(主张“顿悟”)与“北宗”(主张“渐悟”),最终南宗成为禅宗主流,少林寺成为南宗传法道场。少林功夫方面,历代武僧潜心研创,形成了涵盖拳术、兵器、内功等的完整体系,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其中“十三棍僧救唐王”“活捉郑将王仁则”等故事成为经典,武术表演也是景区重要亮点。景区景观方面,少林寺常住院为核心建筑群,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两侧有钟楼、鼓楼、紧那罗殿等;周边有塔林(安葬历代高僧的古塔群,现存250多座,为全国更大塔墓群)、初祖庵(纪念达摩的宋代建筑,大殿为河南现存木构建筑杰作)、二祖庵(位于钵盂峰,传为慧可养伤处)、达摩洞(达摩面壁处,内有“面壁石”)等景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