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具代表性的吉祥物之一,其象征内涵融合了谐音文化、形态特征与神话传说,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多重向往。
1. 福禄双全:谐音带来的富贵吉祥
“葫芦”与“福禄”谐音,其中“葫”对应“福”(幸福、福气),“芦”对应“禄”(高官、俸禄),二者结合直接指向“福禄双全”的核心寓意。这种谐音象征深入人心,成为民间最普及的吉祥符号之一——民间常将葫芦作为佩饰(如玉葫芦、铜葫芦),或悬挂于家中,寓意福气与禄运兼得,生活富足顺遂。
2. 子孙万代:藤蔓与多籽的繁衍企盼
葫芦是藤本植物,枝蔓绵延不绝,“蔓”与“万”谐音,象征“万代绵延”;其果实内部多籽(“籽”与“子”谐音),寓意“多子多孙”。这种生殖崇拜的寓意贯穿古今,古代婚礼中的“合卺”仪式(将葫芦剖为两瓢,以线相连饮酒),便是用葫芦象征夫妻结合、子孙繁衍。民间还有“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的谚语,将葫芦视为家庭兴旺的象征。
3. 健康长寿:实用与文化的双重加持
葫芦的实用性使其与健康长寿产生关联:古代医师常将葫芦作为装盛丹药、草药的容器,认为其能“纳福增祥、去除灾厄”;葫芦的形状圆润饱满,入口小、肚量大,象征“包容万物”,民间相信将其悬挂于宅中或放置于病者床头,可吸收晦气、缓解病情。葫芦是道教“暗八仙”之一(铁拐李的标志性法器),象征健康长寿、逍遥自在。
4. 驱邪辟邪:民间信仰中的保护符号
葫芦被视为“灵物”,具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古代民间认为,葫芦能“收邪气、镇宅护家”,常将其悬挂于门口或宅中,以抵御邪灵入侵;在一些少数民族传说中,葫芦是人类始祖的化身(如伏羲、女娲曾乘葫芦船避洪水),更强化了其“保护生命”的象征意义。这种驱邪寓意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端午节挂纸葫芦的习俗,便是用葫芦祈求家庭平安。
5. 和谐大同:形态中的文化理念
葫芦的外形由上下两个球体组成,线条柔和圆润,符合中国人“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理念。其“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的形态,象征包容与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追求。
6. 神圣与仙意:神话中的特殊地位
在神话传说中,葫芦常与神仙、英雄相伴,被视为“神圣之物”。如八仙中的铁拐李手持葫芦,象征仙风道骨;《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用的便是葫芦;民间故事中,葫芦更是“宝物”的象征(如“宝葫芦”能实现愿望),承载着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向往。